海拔4000余米的理塘兵站:川藏线上的生命接力站

18.10.2014  09:07

  新华社四川理塘10月17日电 题:川藏线上的“生命接力站

  新华社记者刘永华、王德思

  川藏兵站部的运输车队清晨从雅江兵站出发,沿着川藏线翻越海拔4659米的剪子弯山和海拔4718米的卡子拉山后,就到达了海拔4000余米的“世界高城”——理塘。

  这里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冰雪霜冻期长,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60%。

  在这片“生命禁区”里,20余名官兵驻守的理塘兵站,成为运输车队的“生命接力站”。

  (一)

  “我们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努力让车队官兵吃好睡好、养足精神。”兵站教导员张小兵说。

  在水都烧不开的高原,做一顿热饭并不简单。

  “内地做一锅米饭只要40分钟,但在这里需要3个小时,即使是下一碗面条,也必须用高压锅才能煮熟。”上等兵樊有印负责制作主食,由于要时刻关注高压锅的工作情况,他在灶台前常常一守就是几个小时。

  备菜、煮饭、炒菜……20余名官兵要保障数百甚至数千官兵的伙食,忙的时候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3个小时。

  “保障任务重时我们要提前备菜,官兵们有时从早上6时就起来削土豆,一直削到半夜,一个人削2000多斤,有时削着削着就睡着了……”张小兵说。

  近年来,理塘兵站每年平均保障量超过10万余人次,有时单日保障量达5000余人次。

  高原体能消耗大,兵站每顿饭始终保持为官兵提供4荤3素的热食。他们还把吃不完的新鲜蔬菜做成各种开胃泡菜,保证每天的菜谱不重样。

 (二)

  走进兵站温暖的大棚,萝卜、土豆、白菜等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在兵站服役10年的上士石虎笑着说:“为了吃到新鲜蔬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兵站一代代官兵就利用探亲休假从低海拔地区采集沃土改良土质,后来又从家乡带回种子精心培育,终于在这块冻土上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从1976年建起第一个温室大棚后,兵站官兵又研究出了保温畜禽圈舍等养殖设施,目前农副业年生产收益达到8万余元,肉、菜自给率分别达到100%和60%,过往官兵顿顿都能吃上无公害的新鲜蔬菜。

  为了提高兵站的含氧量,官兵们将温室大棚的种植技术移植到宿舍大厅中,建起了“高原氧吧”。如今,宿舍楼内各种花草争奇斗艳,如同走进了植物园。

  他们还将管道接到几公里外的温泉出水口,保证车队官兵足不出户就能使用温泉水洗脸泡脚。

  “只要大家能在理塘兵站休息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励。”石虎说。

  (三)

  近年来,川藏线上的游客急剧增加,兵站在保障车队官兵的同时,也为过往游客免费提供应急医疗和热食。

  2013年10月,理塘突降大雪,一辆外地车辆由于车轮打滑翻进山沟。路上的游客跑到兵站求援,官兵们冒着大雪救援近3个小时,才将伤员抢救出来。

  今年3月,一名骑行川藏线的游客,由于缺氧晕倒在兵站大门外。官兵发现后,立即将这名游客背回兵站急救,修养了一周才完全恢复。

  像这样的大大小小的救援,官兵们每年都要出动十几次。

  “游客们都知道,理塘县城里旗杆最高、国旗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我们兵站!”张小兵自豪地说。

  建站60多年来,历代官兵在保通“生命接力站”的同时,也默默地奉献了青春、透支着生命。据统计,这里先后有200余名官兵患上了痛风、风湿、心脏增大等各类高原疾病,有的留下终身残疾。

  说起条件的艰苦,这里的战士们却摆摆手:“没啥艰苦不艰苦的,我们只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