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及经开区100余条街道有了名字

08.11.2013  17:28

  本网讯  (记者 陈杨  吴岷迅)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巴中城区向四周扩展,原先的城郊村成了城市社区、街道,新增的数十条街道没有命名;随着经开区的骨架路网基本建成,对经开区的道路命名也提上日程。巴中晚报记者昨(5)日从市民政局地名办了解到,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完成对巴城新增街道、经开区街道及道路的命名工作,巴城70余条街道、经开区35条街道及道路的拟定名工作已完成初步方案,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街道没命名居民落户上学受影响   我市上一次对巴城街道的正式命名是在2005年。当年,在地名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我市经过考证、核实、补充和修改,基本完成了包括巴中城区街道在内的全市地名命名工作。8年之间,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两年来,巴城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火车站、中坝、南坝、回风等地原先是城郊村的地方,现在已是高楼林立。在巴城东的巴中经开区,由于所有街道、道路均为新建设,辖区内的约40条道路全部采用规划道路号,也导致该辖区内一直以1路、6路、23路等代号来称呼街道,被一些市民戏称为“公交路线街道”。   “地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街道名涉及居民的身份证、门牌证等居住证件,在邮寄物品方面常用,没有正式的街道名,市民在该路段新购的房子登记不了产权,住户不能在公安部门户籍上户,孩子上学也受影响。”市民政局地名办科长罗英杰介绍,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新出现、增加的街道进行科学的命名势在必行。   “土洋”专家齐上阵新名更注重科学实用   为巴城及经开区新增街道命名,在年初已经提上相关部门的日程。经开区社会事务局在去年已经着手对辖区的街道、道路命名开展工作,市民政局地名办也在今年着手开展城区新增街道命名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初步方案。   为地方命名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巴城,由街道路所在社区提出初步命名方案,然后由巴州区民政部门核实,报请市民政部门,由市民政部门(地名办)组织专家、社会各界商讨,形成意见后向社会公示,最后报市政府批准后,街道路才算得到了合法的名字。   据介绍,本次命名中非常注重名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经开区内东西走向的称为“大道”,南北走向的称为“路”,连接骨架路网10米以上宽度的称为“街”,宽度小于10米的称为“巷”。经开区在对辖区道路命名时,不但聘请了权威专家指导,也聘请了熟悉当地风俗、人情、老地名的“土专家”参与,经过多次讨论论证。   巴城70余条街道、经开区35条街道及道路拟定名   昨日,巴中网记者第一时间了解到本次命名中新增的街道、道路,巴城共有70余条街、道、巷新命名,经开区有35条骨架路网的道路拟定名。   根据初步方案,人们熟知的经开区大道拟定名为“秦巴大道”,得名于川东北连片扶贫点;到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的街道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味道的名字——尚府街;从西华山隧道出口到盘兴物流园区的道路也由以前的省道称为街道,拟定名“燕飞路”;从江北大道经北龛大桥至巴中火车站的道路,因为位于望王山以东,加之望王山也称为北山,所以拟定名为“北山东路”。   罗英杰介绍,该方案还要经过详细完善后,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最后报市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