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我那件衣服 有一股四川豆豉的幽幽香气

15.12.2017  09:17

2005年2月23日,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在成都武侯祠参加诗会。川报观察记者 欧阳杰 摄

川报观察特约作者:黄微

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12月14日辞世,享年90岁。

众所周知,余光中先生的挚友是流沙河先生。我多次专访沙河先生的文章中,他都提到过余光中先生。比如,他说:“1996年他来四川,我们才第一次见面。后来交往渐多,我也去台湾拜访了他。我把他当成老师,他大我3岁,确实是我的老师。他的诗写得那样漂亮,最有中华韵味,是华人中间写得最好的,第一名。你注意,我用的是华人,不是中国,包括海外华人。”

下午我与流沙河先生通话,他情绪非常低落,声音低沉,我放弃了对他的采访。随后,我专访了沙河先生的弟弟余勋禾先生,沙河先生的学生石地。让我们在专访中共同追忆余光中先生吧。

川报观察:请问勋禾先生,您的哥哥流沙河先生为什么和余光中先生关系那么好?

余勋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了文化繁荣,两岸诗歌交流活动中,流沙河与余光中,在中国诗坛留下一段佳话。两首酬唱诗《就是那一只蟋蟀》和《蜀人赠扇记》的先后发表,使两岸诗歌交流达到高潮。余光中在《蜀人赠扇记》中吟道:

“川娃儿我却做过八年

挖过地瓜,捉过青蛙和萤火

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

银杏的白果,向温柔的桐油灯光

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

川报观察:余光中先生和我们四川有多少缘份?

余勋禾:我们知道,抗战时期少年余光中十岁入蜀,在四川生活、学习八年,为他带来一段凄美的回忆。数十年中,他奔波求学海外,学有所成回到台湾任教。

川报观察:他们两个平时交往都谈什么呀?

余勋禾:流沙河在台湾诗歌介绍中,力推其诗作,与他相识并神交已久。随着书信频繁友谊日进,每逢彼此生日或热闹年节,甚至预料之外的小恙,都通电话嘘寒问暖、互道安康。

川报观察:能不能告诉我们他们之间好玩的事情呢?

余勋禾:我作为流沙河的胞弟,长兄曾为我谈起一件昔日趣事:

“余光中和他的太太范我存,第一次受四川大学邀请来蓉讲学,我和茂华陪同在杜甫草堂喝茶。其间,余太太忆及抗日战争中,她八岁大,便随父母流亡到四川。她的父亲为浙大教授,因患肺结核病,在颠沛流离中客逝乐山,小姑娘只能寄居亲戚家中……”流沙河神情黯然,随后又说:“那时生活艰苦,能温饱已经不错了;小范觉得四川的‘豆豉巴’很好吃,颇能下饭。”余光中当面笑称:“它叫豆豉,而川南人在后边加个‘巴’字,出于表形……”

和他们第二次见面,是在“武侯庙会”期间。长兄说:“余光中夫妇受邀来蓉后,不料先生患了感冒,茂华在家中熬好稀饭,配以豆豉小菜相送,因有豆豉的美味佐餐,又得光中先生赞扬。待这次行程结束,他们将要返台,吴姐把你从金堂老家送来的坨坨豆豉,分赠一半给余光中带回台湾,范太太高兴极了;她怕受到挤压豆豉松散开,当即以先生的衣衫作为外包装将其裹好。”流沙河咯咯笑道:“返台后,我们在电话里问安,余先生兴奋地表示:我穿起那件衣服,就有一股四川豆豉的幽幽香气……” 家兄乐不可支,笑得前仰后合,叮嘱余先生:“记着用蒜苗伙到炒,那才别有滋味。”

川报观察:豆豉是您做的啊?

余勋禾:我的岳母生前善于做坨坨豆豉,随后又把这手艺传给姨妹,我家至今喜欢它那香飘四邻的风味。所以多年来每逢春节,我都给家兄送去一、二十坨豆豉,让他能长拥家乡味、追忆故土人。不曾料到,带着家乡风土味的坨坨豆豉,有一天会因缘成熟,随余光中夫妇飘洋过海到台湾。小小味觉精华,能得到“家门”大诗人的盛赞,让我非常激动,凭借这活水源头,为他酿成“中国味”的美好记忆,说啥都值得。

川报观察:台湾没有豆豉吗?

余勋禾:台湾的气候,在做工上难以恰当发酵,因此难以看到它的踪影。

川报观察:沙河先生是不是送了把扇子给他?

余勋禾:是的。光中先生在《蜀人赠扇记》末段写道:

“挥着你手题的细竹素扇

在北回归线更向南,夏炎未残

说什么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对着货柜船远去的台海

深深念一个山国……”

余光中先生手摇素扇,已然享受到“国风”的清爽,天地不答,我心有数,那就以兄弟情意,彼此遥遥地会心一笑。

川报观察:光中先生的《乡愁》非常有名,您知道他的乡愁来自于哪里吗?

余勋禾:我想,在众多乡愁里,余光中也会记住自己的衣衫,曾经染着“豆豉巴”的异香,而它却来自大陆、蜀国、金堂,这是乡愁在味觉上的反映……

石地先生评:

余光中诗可见《诗经》和《楚辞》的风骚

吾师一生,大起大落,晚岁余裕,方趋静穆。于此静穆中留下深深烙印者,必有其不可或缺之处。余光中先生,即为此中翘楚。

于吾师中年以后的诗学人生,他不可或缺:当余光中之名与“台岛诗人十二家”并响于大陆,此余彼余,诗心顿通,“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那一只从烽烟长城跳落在台北院落的蟋蟀,是两位诗人情同手足的最生动的注脚。

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他不可或缺:无论是武侯祠的吟诵,还是秭归屈子庙的祭祀;无论是岳麓书院的会讲,还是台湾中山大学的倾谈,在在续延着余光中先生的操劳和奔波。

于华夏诗学的美学传承,他不可或缺:《乡愁》的隽永,《民歌》的激昂,臂弯超逾长城的《飞将军》,征尘掩蔽千载的《唐马》,都可见《诗经》和《楚辞》的风骚,都能听到“志之所之”的律动。

于中华儒人的凛凛风骨,他不可或缺:岳鹿书院中,骤雨飞来时对听众的体谅;记者询问时,“他我两相缺”的幽默和超然,让我们看到什么叫仁心慈怀、什么叫以直报怨,也为我们标示着一种中华读书人的传承。

我与余光中先生,缘悭一面,2014年失之交臂,不想此憾竟成终生之恸。值此先生仙逝,体知吾师哀伤,匆匆草此,痛切难尽言中……

附:余光中先生的名篇《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勋禾简介】

余勋禾 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荣获成都市书香之家证书、2016年获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四川省散文学会金堂分会会长,金堂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与人合作出版包括杂文、散文、随笔等在内的多部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石地简介】

石地 四川泸州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历任中学校长、电大副校长、首都博物馆学术图书公司副总经理、天涯社区编辑部主任、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宣导讲师等职。现居成都,开设培根书院及“石地工作室”,致力于国学文化传播。师从流沙河先生。

【作者简介】

黄微Jamina

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微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