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沙“读”《九歌》屈原为何化身狐仙?
屈原游汨罗江,水彩画。(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余如波) 在中国艺术史上,陈洪绶、傅抱石、张大千等顶尖画家,曾经以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为主题,创作出《屈子行吟图》《九歌屈原》等不朽的艺术精品。如果当代青年艺术家涉足这一题材,又能绘出怎样的新意呢?3月6日,“读《九歌》——何一沙白夜个展”在成都市窄巷子白夜艺廊举行。现场约20件水彩、陶艺作品均以屈原的《九歌》为主题创作,展现出青年艺术家何一沙对屈原及其不朽诗作的独特理解。
据悉,展览将向公众免费开放至4月6日。
让屈原化身狐仙,演绎别样《九歌》
走进白夜艺廊,两侧的墙面上,10余幅水彩小品渐次排开,在看似不经意的勾勒、晕染中,充满神秘气息的《屈原游汨罗江》《楚国秋色》《蒲草丛》等一一出现在面前。作品运用了许多装饰性的纹理,笔法稚拙、色彩明丽、天真烂漫。
何一沙还参照今人编撰的植物图谱,描绘了杜衡、扶桑、绿萝、木兰等6种屈原笔下的植物,“现在刚刚完成差不多10种,下一步准备把《楚辞》中涉及的所有植物都画下来,形成一个系列。”
在展厅最深处,两组陶艺作品《山鬼》和《少司命》为展览压轴。前者,粗陶制成的“山石”、“峰峦”显得阴森可怖,游荡的白瓷“山鬼”却显得自在洒脱。后者,全用白瓷打造,透露出一派冰清玉洁的神圣感。
无一例外,何一沙每件作品中总会出现狐仙形象,她将其视为屈原的化身。“我对上古文化一直很感兴趣,尤其喜欢屈原和他的作品。很多人对屈原的理解并不全面,更多强调的是爱国、悲情的一面。其实楚文化比较外向、张扬,并不像中原文化那么含蓄、内敛,符合狐仙高贵、怪诞的气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让观众相对全面或准确地认识屈原及其作品,认识楚文化的特殊性质,这也是我用‘读《九歌》’命名展览的原因。”
英国研习陶瓷,探索当代表现
“艺术创作不应拘泥于特定的媒介和材料,它们只是表达主题的手段。”何一沙说,选择水彩画,是出于其特殊的表现效果。“开始也试过油画和丙烯,结果发现水彩更加空灵,符合我想要表达的主题。”
展览艺术总监、著名画家何多苓表示,何一沙用当代的理念和手法诠释《九歌》,这样的创作还很少有人尝试。
“成品率很低,做得很辛苦。”何一沙透露,这次展览作品于2014年年初启动,白瓷狐仙由于瓷胎很薄并且需要造型,一直尝试了五种瓷泥才烧制成功。瓷板画前后烧制了十多个,只有三、四张还算满意。
这样的坚持,源于何一沙对陶艺的痴迷。何一沙生于1984年,从小便对绘画很感兴趣。报考高校时,正值设计类专业火爆,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后,远赴英国威尔士大学卡迪夫艺术学院读研,继续进修陶艺。“到国外学习,更多是为了吸收当代艺术的理念。”
何一沙认为,中外陶艺教育各有特色。国内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全面学习和把握,做的东西也追求较为质朴的风格。而在英国,陶艺并不仅仅是制作瓶瓶罐罐这样的器皿,导师会让她选定课题,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深入探索。“做东西必须有理有据,为什么这样做,借鉴了哪位艺术家的思路,都要交待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