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监测:成都人体质达标率 男性低于女性
据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最新发布的《2017年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市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较2016年有不同幅度增加,成年女性的身高也在全国平均线以上,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体重方面,成都市民的肥胖现象比过去更加严重了,特别是50岁之后的成年人正变得越来越“油腻”。
平均身高
20-24岁年龄段男性
平均身高为170.1厘米
据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最新发布的《2017年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市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较2016年有不同幅度增加,其中20-24岁年龄段男性平均身高为170.1厘米,接下来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至55-59岁年龄段最低为163.5厘米。成年女性20-24岁的平均身高为159.45厘米,最低的55-59岁年龄段为155.03厘米。而2017年全国平均身高男性、女性分别为167.1厘米和155.8厘米,最新统计显示四川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为163.56厘米,女性为152.06厘米。可见成都人的身高在全国平均线以上,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再来看体重,成都成年男性各年龄段的平均体重从66.07到67.82公斤,女性为55.95到58.65公斤,均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男性各年龄段的平均体重变化相对前两年较为明显,2015年成都男性体重最大的为40-44岁年龄段,而2017年最大体重年龄段则变为50-55岁,平均重量竟然增加了接近6公斤。女性的体重年龄段没有变化,最大体重仍出现在50-55岁,但2017年的平均重量比两年前也增加了5公斤。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成都市民的肥胖现象比过去更加严重了,特别是50岁之后的成年人正变得越来越“油腻”。
《公报》指出,2017年成都人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比 2016 年均略有增长,但体重增长幅度大于身高。根据我国颁布的BMI各等级标准评估,数据表明,2017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别为29.6%和43.4%,比上一年度分别增长0.7和1.2个百分点;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分别为7.7%和11.2%,比2016年分别增长0.1和0.2个百分点,超重与肥胖仍然是影响我市成年人、老年人体质的突出问题。身体机能方面成都市民有一定程度增长,心脏机能水平提高明显,显示在我市成年人各年龄组的台阶指数和肺活量数据方面,说明我市成年人的呼吸系统机能、循环系统机能呈上升趋势。不过,我市40岁以下人群肌肉耐力及爆发力呈下降趋势,除20-39岁女性外身体柔韧性均有所下降,表明成都人的上肢力量仍然需要加强。
体质调查
各类人群体质达标率
男性89.8% 女性90.8%
《2017年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统计显示,2017年成都市总体体质达标率、即达到体质“合格”等级以上标准的人数百分比为90.3%,比2016年的88.3%提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存在一个显著特点,成都男性体质达标率明显低于女性,年轻人则低于老年人。
我市各类人群体质达标率结果为,男性为89.8%,女性为90.8%,3~6岁幼儿为91.6%,20~39岁成年人为89.0%,40~59岁成年人为89.1%,60~69岁老年人为92.7%。各区(市)县排名最高的是蒲江县,总体达标率为93.24,最低的郫都区为81.73,而从各区(市)县的数据看女性和男性的差异更为明显,很多区县女性达标率甚至高出男性5-6个百分点。总体比较,女性达标率高于男性1.3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女性体质的整体水平高于男性。成年人达标率增长1.9个百分点,老年人增长4个百分点。
成年男性体质整体水平低于女性和老年人,表明男性参与运动健身积极性相对较低,这和男性承担更重工作责任、家庭责任有直接关系。相对而言,成都女性更注重身体形态变化,参与健身积极性较高。老年人的锻炼时间更多,达标率增长较高。
健身建议
运动效果
比运动量更重要
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任崔志杰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17年的最新数据来看,成都人的体质情况比上一年度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方面有显著增长,但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肥胖、超重以及上肢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实际上说明成都人的锻炼方式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
崔志杰认为,从健身分类来说,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就应该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然而很多人并不重视这一点。“我觉得必须让大家了解一个概念,即不要盲目追求运动量,而更应该追求运动达到的效果。”他说,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需要加强的地方也不一样,比如明明应该强化上肢却选择跑步,这样的锻炼方式就是南辕北辙。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其实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就有现成的运动处方,成都市民随时可以去免费做身体测试并领取专家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开具的运动处方。
据了解,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去年率先推出了体质监测APP和微信公众号,只要市民下载后在手机上输入个人信息和体测数据,该系统就能自动追踪记录体质变化,并根据变化情况提供新的健身方案。本报记者 肖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