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体系加强“巴食巴适”公用品牌建设

16.11.2014  01:04

  为提升“巴”字号农产品社会公信度和市场竞争力,我市按照“区域品牌+公用品牌”双牌共建模式,抓好授权许可、质量监管、原料生产、市场拓展、投融资支持五大环节,加强“巴食巴适”公用品牌建设。

  解决有产无品

  完善授权许可体系

  按照“积极培育、严格准入、质量管控、动态进退”的要求,“巴食巴适”产销协会负责品牌的授权许可和日常监管;各县(区)设立协会分支机构——“巴食巴适”联络处,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辖区内候选企业(专合社)培育扶持、遴选推荐、日常监管;产销协会设立专业委员会,聘请种植、养殖、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专家,负责考察推荐和年检评价工作。同时,完善“巴食巴适”标识使用管理办法,出台“巴食巴适”八大类主导产品分类质量技术标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违规必退的动态管理制度。

  “完善授权许可是社会职责。我们选择符合入会条件的企业使用‘巴食巴适’标志,经营‘巴食巴适’产品,为品牌把关。”市农业局副局长、“巴食巴适”产销协会会长王继深告诉记者。

  解决有品无质

  强化质量监管体系

  政府落实总体责任、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各行业落实协管责任,加快构建“巴食巴适”产品监管“四位一体”责任体系,推行社会共管共治。预计到2017年,可全面建成“巴食巴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实现生产有记录、原料能溯源、流通可追溯、信息好查询;加强巴中云顶茶、米仓山核桃、通江银耳、巴药、南江黄羊、巴山土鸡、青峪猪、翡翠米、空山马铃薯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栽培管理、加工流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加强“巴食巴适”品牌忠诚度培育和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农业、科技等部门联动执法机制,重点监控、动态抽检、常态打假、依法监管,有效维护“巴食巴适”品牌公信力。

  “对于未进入协会的企业,严格考核其是否具备条件,将质量问题杜绝于源头。对已进入协会的企业,强化质量监管,一经出现问题,取消入会资格。”王继深介绍。

  解决有质无量

  夯实原料生产体系

  大力实施茶叶、核桃“双百”工程及“巴药行动计划”、“菜篮子”工程、“银耳倍增”计划、山区生态养殖、“富硒农业工程”,壮大品牌产业规模;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可观、标准可依、质量可靠、安全可控的“巴食巴适”生产示范基地;支持“巴食巴适”授权许可企业(专合社)建设“巴食巴适”主导产品生产基地。

  “‘巴食巴适’壮大的先决条件是产品,产品要形成规模才会有品牌效应,最后产生竞争力。”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副科长、“巴食巴适”产销协会秘书长田磊告诉记者,“围绕‘绿色、生态、富硒’,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区域名片。”

  解决有量无市

  推进市场拓展体系

  解决有量无市推进市场拓展体系畅通入市主渠道,支持“巴食巴适”产品进超市、商场、专业市场。加快推进“巴食巴适”区域大市场项目建设,重点建成“中国银耳城”和中国西部茶叶、金银花、芦笋、川明参等专业市场。

  吸纳社会优势资本入股,对接国内外农产品优秀营运商,培育壮大“巴食巴适”产业发展公司;鼓励我市知名农业产业化企业实施“1+N”模式,以其主导产品为龙头,带动“巴食巴适”其他产品销售;面向国内外大力招商加盟建设“巴食巴适”旗舰店、专营店、商场专柜,加快在成渝西、北上广和市县中心城市及光雾山、诺水河、恩阳古镇等旅游景区,建成一批具有统一识别系统的“巴食巴适”窗口店。

  推进“巴食巴适”电子商务,在全国知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立“巴食巴适”产品直营店;开拓海外市场,大力提升“巴食巴适”产品出口份额;运用“巴食巴适”特色食材,挖掘文化内涵,支持开发和推广“巴食巴适宴”,定期评选“巴中旅游餐饮示范店”和“巴中名小吃”;扎实办好红叶节、银耳节、乡村旅游节“巴食巴适”节会促销,开展“巴食巴适”全国巡展,多渠道、多形式推介“巴食巴适”品牌。

  解决有市无资

  建立投融资支持体系

  建立以资金整合使用为重点的财政投入机制,整合农业、扶贫、科技、发改、工业、商务等领域涉农项目资金,引领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实施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引进城市工业资本进入,推进“回乡创业”工程,促进民间资金向产业投资转化;组建产业投资公司及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搭建平台,吸纳信贷资金、企业资本和基金投入“巴食巴适”优质产品、优秀企业(专合社)和优势企业;鼓励“巴适巴适”授权许可企业(专合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和上市融资,多渠道破解投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