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突破体制机制藩篱 加速军民深度融合
四川绵阳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记者陈曦摄)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9月7日上午,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经济开发区的金华洋电器制造公司某生产车间内,机车嗡嗡作响,一派繁忙景象。“我们是一家民营企业,也是生产民用品的企业,可我们生产的一些产品,也用于军方,所以我们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典范。”公司副总经理石卫军自豪地说。
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在关于《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中,要求四川围绕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举措的先行先试,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推动四川省转型发展、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省委省政府已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为全省首要任务,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军民融合突破体制机制藩篱是关键
绵阳某军民融合企业生产车间内景。(记者陈曦摄)
绵阳市金华洋电器制造公司是一家仅有80余人的民营企业,却长期服务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所生产的多种产品已成功用于神州5号飞船和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是我国和平时期国防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经济、高效之路。在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大背景下,军民融合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石卫军认为,“军民融合包含两个方面,即‘军转民’和‘民参军’。军工企业可以生产民用产品,民品生产企业也可以参与军工产品的生产。但这需要对原有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进行突破,要打破二者之间的制度壁垒。”
石卫军告诉记者,民品企业参与军品生产有很多优势。军工企业从立项到研发到生产,过程繁琐复杂,民品生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体制相对灵活,能及时研发生产并交付使用。在售后服务方面,民品企业也不像军工企业有一些诸如级别方面的限制,什么时候需要都能及时到位。此外,民品企业参与军品生产,除了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还会节约不少军费开支。
“但是,目前名品企业要参与军品生产还有很多制度障碍,最典型的是严格的准入制。民品企业要参与军品生产,必须要取得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这几个证书缺一不可,但要取得其中任一个证书目前都非常艰难。而在研发方面,民品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前期投入很大,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另外,军事装备采购信息目前还未完全对民品企业开放,应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适度向具备资质的民品企业开放,这样才能做到军民融合信息对称。”石卫军说。
长虹旗下华意压缩自动化生产线。(长虹集团供图)
四川电子军工集团是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多年来承担多个国防科研项目以及配套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去年,该集团整体销售收入逾65亿元,其中军品销售收入为13亿元。
在“军转民”方面,四川电子军工集团近年来利用其在军工领域的技术积累,发展民航与通航地面保障装备、全域反恐安防装备、应急救援装备以及关键配套产品,在国内很多行业的安全保障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集团总经理助理胡湘平告诉记者,“军转民”目前也面临不少制度障碍,其中最典型的是军工技术的涉密问题。有些军工技术由于受密级限制,相当一部分不能及时转化为民用技术,等到完全解密,其技术已经过时了。
胡湘平认为,国家需要一个对军用技术的国家安全利益影响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权威机构,将可以解密的军用技术及时转化为民用技术,但这些都需要突破原有的体制藩篱。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四川首要任务
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记者陈曦摄)
“假如这幅《蒙娜丽莎》画像是达·芬奇真迹,装上人体生物电场感应设备,一旦有人靠近,报警装置就会立即启动,从而保证这幅画的安全。这种技术之前是用于军事上的,现在已经转化为民用了。”在位于绵阳市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的一间展厅内,中心运营负责人蒲良驹指着一处“军转民”技术成果展示台告诉记者,“很多军用技术一旦及时转化为民用,就很有市场。”
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是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一个缩影。该中心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形成了集技术评估、拍卖、交易、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交易平台。通过整合军地科技资源,构建互动转化平台,打通“军转民、民参军”渠道,完善交易服务功能,促进技术转移转化,从而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好多民品企业想参与军品生产,可是连部队或军工企业的门都进不了。另一方面,军队采购优质的民用产品,也需要畅通的渠道。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就是为了搭建双方交流沟通的平台。”蒲良驹说。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体是企业,政府需要做的是营造环境,创新机制,这样才能释放市场的活力,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党委书记李存斌认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应当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政策性问题、结构性矛盾;应当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德阳某高新企业生产的石墨烯成品。(记者陈曦摄)
去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专门对“全创”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把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确定为首要任务。
今年7月7日,四川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大会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召开后,省上印发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2016年工作计划,对试验方案的实施作出具体安排。同时,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德阳、绵阳、天府新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五个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对《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进行落地落实。
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蔡竞认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30多年来中央赋予四川最重大的改革试验任务。国家在该方案中明确授权四川在军民融合科技生产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开展30项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其中,军民融合发展有15项,在创业创新财税支持、科技人员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还有15项。蔡竞表示,“试验”二字十分关键,“说得直白点,就是有了可以试错的权利。”
先行先试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德阳某高端装备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记者陈曦摄)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8个方面的任务,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已出台《四川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6年工作推进方案》,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将军民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保障范畴。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助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引导民口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研发、生产、维修领域,全省拥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营企业达120余家。四川是首个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各大中央军工集团全部签署合作协议的省份。
——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已出台《四川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推进方案》,形成了转化一批、深化一批、改制一批、新建一批的推进模式,首批23个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一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在有些地方需盖17个部门的章,在西南交通大学仅需1个章。
——开放创新方面。省政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签署协议,建立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协同机制。四川省、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州、华盛顿大学签署了《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合作备忘录》。
——金融对创新的支持方面。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第一家科技支行,全省科技支行总数已达8家,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24.6亿元。与深交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从而成为全国首家与深交所签署“创业板行动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的省份。截至目前,四川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200家。
——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方面。《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四川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设立了总规模2.1亿元的“天府英才”工程专项资金,建立了四川与海内外名校战略合作机制。
——创新型产业体系方面。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台了《四川省加快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2016年“互联网+”重点工作方案》,成功争取国家在川布局第一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
——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已提前启动、积极争取国家在川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华西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筹建四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印发了《关于加强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保护促进知识运用的实施意见》。挂牌成立了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首批580名审查员已经到位。成都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揭牌,成立了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
日前,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编制了包括综合改革、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发区储备、金融对接、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等内容的“9张清单”,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确定了目标以及“时间表”、“路线图”。(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