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四川中小企业应学会打“拖拉机”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四川日报记者 曾小清 方圆
国际竞争加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频发的雾霾天气……从宏观到微观,从客观到主观,都急需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但经济转型的动力何在,方向何在?刚结束对雅安天全县的生态环境考察,11月15日又出现在“2013·科教兴川高峰论坛”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转型光靠“三驾马车”还不够
记者:您认为最近在全国频发的雾霾天气,折射出什么问题?
李佐军:大气污染防治实际上和我们中国经济的转型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从大气污染防治本身而言,就涉及好几个方面的转型。比如产业结构的转型、区域结构的调整、排放结构的调整等。所以说,大气污染防治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一系列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正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李佐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创新,既包括观念、技术、模式的创新,也包含经济增长动力创新,以及产业的创新。
记者:您所说的经济增长动力创新,与过去的发展方式有何不同?
李佐军:中国正在由原来需求端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向供给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需求端即大家熟悉的“三驾马车”套路,主要靠投资消费,外需不行了,就扩大内需,投资不行了,就扩大消费。
但现在看来,光靠“三驾马车”还不够,且这样的套路短期拉动经济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因此,我们应更多从供给端即生产力的提升,来寻找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生产力提升的三大“发动机”,包括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其中,制度变革是“牛鼻子”,因为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都依赖于制度变革,制度变革可以促进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表明了中央在制度变革上的决心。
具体到地方,应充分发挥“发动机”的引擎作用。一方面加大制度变革,政府简政放权、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化产业、城乡、区域等结构;最后是要素升级。如果说,投资拉动追求的是量上的增加,要素升级则是追求质的变化——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加、加快信息化进程等。
四川中小企业应学会打“拖拉机”
记者: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哪里?
李佐军:应从9个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即推动产业高度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绿色低碳化、信息化、融合化、国际化。高度化,即制造业服务化,它符合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般趋势,非农产业不断提高,整个经济服务化过程,是升级的第一个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高端化,不是一定要发展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产业,而是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瞄准高新技术环节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前两天我在雅安天全县考察。雅安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当地生态环境确实很好,像天全这样的地方就不大适合搞工业。为此,天全县的产业灾后恢复重建完全可以在生态旅游产业方面着力。
聚集度不高,这是四川与广东、浙江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差距。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善于引进种子企业,播“种”可引大业;其次是推动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为何浙江产业集群发达?因为当地的行业组织、商会和协会非常多,这些组织本身就是行业分工协作的组织。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企业的力量不大,形成集群后会形成巨大产业竞争力。就像打“拖拉机”扑克牌,3、4、5、6都是小牌,但是它们一旦形成“拖拉机”,便威力无比。为此,四川中小企业要学会打“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