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新模式新做法 住进了新家更有冲劲更有奔头

18.09.2017  19:57

 

 

制图/龚武

 

9月16日,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在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参观考察。 记者 衡昌辉 摄

 

9月16日,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吸引代表们驻足观看。记者 李向雨 摄

  9月16日,来川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们走进巴中,参观了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创新建房方式到扩大建房资金来源,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到治理乡村环境,巴中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做出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

   预留阳台催生致富干劲

  好房子

  建房方式新资金筹措有办法

  □记者 庞峰伟 王成栋 钟振宇

  “你们家几口人?房子够不够住?”每到一处,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副主任王幂生,都要用手机拍下几乎每个展板,还走进村民家里向乡亲们了解情况。

  在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安置点搬迁群众程万秀家,主人告诉他,国家政策红线是人均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我们家一楼一底95平方米,现在够住。如果大儿子过几年结婚后不分家,我们打算把二楼的阳台加盖成房间。

  阳台扩建成房屋?王幂生感到好奇。

  “这是我们的探索。”宏福村村支书唐俊介绍,在搬迁前,一些贫困户提出,如果按国家标准建房封顶,以后致富了想扩建新房,岂不是要推倒重建?

  但政策红线必须严格执行。经过大家多次讨论,最终确定,50平方米的户型修建成一层平房;50平方米以上的在二楼预留两个阳台,贫困户脱贫后,可根据需要把阳台改建成房屋。

  王幂生说,在内蒙古,也有一些搬迁户对只能按25平方米的人均标准建房感到不解,“巴中的做法,给了我们启示。

  巴中给予启示的不仅仅是预留阳台的做法。当天在参观其他一些安置点时,代表们发现,巴中市在不突破政策的情况下,为破解面积标准与实际需求矛盾,还创新建房方式。“屋顶修为坡顶,形成‘人字阁楼’,农户可在阁楼上放置农具、杂物,拓宽了生活居住空间,这个做法很有特点,值得借鉴。”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参会的两位代表说。

  让代表们眼前一亮的,还有资金筹措方式。

  9月16日下午,代表们刚走进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就被村支部书记陈静的介绍给惊呆了。陈静说,“书台安置了34户贫困户,还有48户随迁户。光建房子就花了1941.2万元。

  “那这钱从哪里来?”“有没有超出户均一万元红线?”面对提问,陈静和巴州区委相关负责人一一作答,资金主要来源4个方面: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857.7万元;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收益资金885万元;地质灾害避让补助资金62.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36万元。

  陈静和巴州区委相关负责人特别提到,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收益,是通过合理安排搬迁户的居住密度,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交易,“平均交易价每亩29.5万元,书台村节约出30亩用地指标。

  “我这房子,自己出了8800元左右。”搬迁户张二军拿出房子的产权证和交款时的收据,“我们家四口人,一共95平方米。

  听了陈静和张二军的话,山西省扶贫办副主任张玉宏表示“很受启发”。他说,“我们要搬迁50万人,只靠中央下拨的项目资金是不够用的,巴中这个思路好,我们可以学。

   和城里人过一样的日子

  好日子

  收入成倍长公共设施全配套

  □记者 庞峰伟 钟振宇 王成栋

  在前往恩阳区上八庙镇窑垭村的路途上,车里放起当地民歌《巴山背二哥》。

  高亢的音调,引来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沈晓钟的关注。“这山歌和重庆三峡川江号子差不多。印象中,巴中是个很偏远的地方,没想到这次从重庆到巴中,3个多小时就到了。

  沿着水泥硬化村道,代表们乘坐的汽车驶入窑垭村。

  “一天能挣70元,两口子就是140元,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面对代表的提问,建档立卡贫困户彭代明介绍起自己依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新房、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以前,彭代明住山梁上,和他几乎同龄的土坯房,十分简陋。十几年前,彭代明的前妻去世,也曾有人为彭代明说亲,但对方看到破旧的土坯房后,扭头就走。“现在住上了好房子,出门就是硬化路。”搬进新家后,村里安排彭代明到芦笋产业园务工,走路三四分钟就到。

  住新家,就近务工,彭代明比往年更有精气神,吸引了同样一个人过的乡亲赖会兰。在大伙儿撮合下,去年12月12日,两人欢欢喜喜组建了新家庭。湖北省扶贫办开发指导处处长崔先华说,“搬迁后,贫困群众迎来生活新希望,将更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加快致富奔康的步伐。

  电商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村民家里通了天然气……在仅有30户村民的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安置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王金豹一番仔细考察后,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感到吃惊,“搬迁群众无论是集中居住还是分散居住,都需要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才能确保贫困群众能稳得住。

  “现在村里跟城里一样,都过一样的日子。以前送儿子上学,得花1个多小时。现在把米饭蒸到锅里,再去幼儿园接孙子孙女,回家后米饭还没熟。”桅杆垭村安置点的贫困户党礼芳感慨地说起搬进新居后生活的变化。

  在桅杆垭村,与党礼芳家情况类似的还有21户69人。恩阳区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后,党礼芳家6口人,在今年4月顺利搬进149平方米的新家,自筹资金不到4000元。更让一家人高兴的是,出门100多米就是幼儿园,再也不愁送娃娃上学的事了。

  重庆市副市长屈谦说,巴中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仅房屋建设得好,而且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一些安置点还配建了幼儿园,有专门的教师,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把教育资源下沉的做法代表了工作方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搬了新家越来越“爱干净

  好习惯

  垃圾不乱扔个人卫生有指导

  □记者 庞峰伟 王成栋 钟振宇

  在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的村道上走了一圈,与会代表们的第一感觉是:太干净了。在村民的庭院和家中,既看不到垃圾,也闻不到异味。

  “每天都有人扫,有专门的下水道以及垃圾和污水处理站。”见到客人上门,贫困户杨琳赶紧端出茶水,她家的客厅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从5公里外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到新家,除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杨琳还觉得自己越来越“爱干净”。

  在她家门口,有一红一蓝两只垃圾桶。红色那只放生活垃圾,蓝色那只放电池等可回收废弃物。每天清晨,村里的环卫工人都会来进行清理。至于生活废水,则直接通过家门口的下水管网排放到山下的污水处理站。

  杨琳说,原来的村里没有环卫工人,家里的剩饭剩菜和泔水不好处理,“夏天蚊子苍蝇乱飞”。

  搬到来凤村后,一开始她并不习惯。有一次,她把泔水倒在院子后的菜园里,村里的环卫工人急了,警告她下不为例。因为村里明文规定,乱扔垃圾、乱倒废水,至少罚款50元。从那以后,杨琳家再没有隔夜的泔水和垃圾了。

  “规划安置点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乡村环境治理问题,配套了4公里下水道,连通各家各户,还专门从贫困户中选聘两个环卫工人。”来凤村第一书记白云霞指着山下的灰色建筑物说,“那里就是污水处理站和垃圾中转站。

  来凤村在乡村环境整治层面的谋划和实际效果,令与会代表们称赞不已。白云霞介绍时,河南省扶贫办负责人拿出笔记录,还拉着白云霞询问:“环卫工人工资是多少?污水处理站如何运行?”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来凤村的做法极具可复制性,“养成好习惯,也是扶贫的重要内容。

  “来凤村的做法很有启发意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曾志文说,将会考虑在当地推广来凤村的部分做法。

  在参观恩阳区上八庙镇窑垭村时,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注意到,当地村卫生室正在制定手册,依据每个搬迁户的身体状况,分别给出个人卫生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有的是肺有问题,就建议少抽烟;有的是肠胃不好,就建议勤刷牙、勤洗手。”协助手册制定的窑垭村返乡大学生黎荣华说,搬迁户入住后第二天,村两委就督导各家各户购置了肥皂、牙刷、洗发水等生活用品。

  “养成好习惯也可以这么精准啊!”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养成好习惯事关贫困户的身体健康等方方面面,巴中的做法值得借鉴。

   搬迁户逐渐融入新集体

  好风气

  和睦好相处传统乡愁留得住

  □记者 庞峰伟 王成栋 钟振宇

  “与邻居越来越亲,关系越来越好。”问起搬到新家的第一感受,恩阳区三汇镇四合院村的冯君伦说,虽然此前互不相识,但他和邻居家的关系日益融洽。

  冯君伦的老家,在四合院村三公里外的山沟里。此前,那里是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而在四合院村,则是三户联建的内院式、两层阁楼式的三(四)合院为主。

  搬到四合院村之后,不同居民点的陌生人,逐渐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甚至,跟以前村里人的矛盾也逐渐没得了。

  恩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合院村的搬迁户,多来自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或者半高山缺水村社,多数互相不熟悉。搬迁之后,为了在村民间建立友好关系,采取了聚居模式。

  “这个模式很有创造性,土地利用率高,也有传统乡村的人情味。”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参观完后感慨,没有血缘关系、此前互不相识的村民能成为一家人,说明这里有“留得住的乡愁”。

  “易地扶贫搬迁,就怕贫困户搬到新地方融入不进去。”安徽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四合院村模式,为协调原有居民与搬迁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而在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为了让村民和睦相处,也为了移风易俗,在搬迁户全部入住后,村两委第一时间征集各家各户的意见,最终制定出村规民约。

  “像邻里有矛盾找村里调解、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不乱占集体财产、爱护村里公共设施等等,都成了共识。”来凤村村支书余朝国记得一件事,上个月,有一户村民在健身时不慎弄坏了一处设施。当时,天色已晚,体育场并没有其他人,但是该村民主动找上门认领赔偿。

  “搬迁户入住以来,村里没有发生过纠纷。”余朝国说,来凤村是附近闻名的和谐村。村里风气好,大伙脱贫奔康更有劲头。

  “把此前没有交集的人捏合到一起,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湖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认为,易地扶贫搬迁不只是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还必须有好风气,“‘四个好’一个不能丢。”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安土重迁。为啥?都舍不得乡里乡亲的那份温馨。如果搬迁后仍有这份温馨,那搬迁户的融入速度就会加快。”江西省发展改革委一位参观干部说,搬迁户重新融入一个新的集体的过程,就是扎根一方的过程,“巴中这方面做得确实很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