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长姜伟新:希望退休后被评价没白吃饭
本刊记者 | 黄伯欣
台海网(微博)6月3日讯 据《博客天下》杂志报道,姜伟新终于不再需要对媒体拱手抱拳,苦苦求饶了。
这位出生于1949年的住建部部长已年满65岁,到了正部级官员退休的年龄。2014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宣布免去姜伟新住建部党组书记的职务,由陈政高接任,这被认为是住建部重大人事变动的前奏。
2013年“两会”期间,关于房价的追问最激烈的时候,他一天遭遇了3次记者围堵。能影响中国住房政策的人很多,可能要很多位之后,才能轮到这位住建部部长,不过这个名字和头衔意味着,他是一个负责给出答案的人。
从2008年起,姜伟新已经在这个被称作“火山口”的位置上工作了6年。
每年“两会”,姜伟新都是记者围堵的热门人物,会议中间上厕所被围堵的情况就发生过不止一次。在同仁和媒体眼中,他随和朴素,但也“谨慎、少言”。无论媒体如何围堵,姜伟新都步速很快,很少接受采访;无论媒体如何追问,姜伟新大多数情况下都眉头紧锁、缄默不言。
少数惜字如金的回答都会被媒体拿来反复解读,就像对待神示一样。不过姜伟新显然不是神本尊。
房价该涨该跌,以及政府是否该插手房价的话题,令各路专家、业内人士吵了6年。而这6年来,承载着所有人期待、失望与怒气的姜伟新的面孔却一成不变—极为严肃,极为沉默。
连连鞠躬的沉默者
2008年,刚刚履新住建部部长的姜伟新就感受到过媒体的热情,由于有一段被派往华联房地产开发公司担任常务副总经理的经历,一时间,“开发商当建设部长”的标题见诸许多媒体。而他那一句“居者有其屋”,也让社会各界对他充满期待。
从其履历可以发现,姜伟新从北京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负责顶层设计的宏观经济部门工作。从国家计委投资司科长,一步步晋升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直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那段“开发商”工作其实只有短短的7个月,被派驻的目的是学习市场经济。“记得我当时经手两个房地产项目,成功了一个,失败了一个。
这个开发商做项目的成功率是50%。
“的确是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喝了一口水。”姜伟新说。
2008年3月,在中央“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住建部应运而生。和其前身建设部相比,住建部去掉了对城市客运、城市管理等职能,也是首个名称包含“住房”的部委。
在2007年12月底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时任建设部副部长的姜伟新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也要防止过快下降”给楼市调控定了调。
在历年调控楼市的主角中,货币政策有央行,土地是国土部,税收是税务总局和财政部,惟独建设部“总在外围打转”。随着姜伟新的到来,建设部终于明确主演调控角色,“(要用)经济手段调控楼市”。
3个多月后,姜伟新首次以住建部部长身份公开讲话时也说,“要坚定不移地用经济手段抑制房价。”但也许当时的姜伟新也没有想到,就在两年后,面对无法控制的房价,住建部不得不执行“限购令”这一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手段,在调控主体上也与当初的设想相去甚远。
经历了2003年、2007年两轮涨价,姜伟新上任的2008年,中国楼市由牛转熊。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降温,政府出手“救市”,国家推出4万亿元的救市计划,国务院也连续公布了多项松绑调控的政策。这轮调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2009年下半年,房价强劲反弹。
为抑制房价,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十一条”,国土部也接连发布了一系列土地供应方面控制商品房市场的新政。2月28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专访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态,本届政府能使房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
2010年3月的全国“两会”,姜伟新在被记者问及未来房价的走势时说,“是稳定的,肯定是稳定的!总理都说了,房价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程度,这是必须得做到的。”记者再次询问房价能否稳定时他又说:“能稳定,总理都说了,不稳定怎么行,肯定行!不行也得行!”
但大多数时候,面对媒体,姜伟新都是连连鞠躬、求饶,或者干脆以沉默回应房价问题。他就像《三体》里那些试图想出欺骗外星人的思想者那样,每天忙忙碌碌,但尽量掩藏自己的设计意图。
就在他刚说完这话的3月15日,“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一日诞生了三个地王,开始降温的房价再次急速推高,恐慌情绪蔓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
“全国‘两会’之后房价的疯涨让中央领导感到恼火。”一位业内人士说。
3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项任务中,住建部位列首位。直到4月13日,住建部终于发声,姜伟新表示会把重心放在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上。
紧接着的4月17日,国务院发布“新国十条”,在提高首付比例外,还对利率、税收等进一步政策提出了严格要求。对这轮调控,姜伟新尤为重视,甚至亲自审查了新闻通稿。
“新国十条”出台后,北京在4月30日颁布“限购令”,此后深圳、广州等一批房价过高的城市相继跟进。
7月17日,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姜伟新的态度出现变化。他称,调控政策仍需坚持贯彻,否则一旦放松,房价就会强力反弹,调控政策将毁于一旦。
然而,调控的结果依然是涨。在表面牵头的住建部和姜伟新自然成了不满情绪的“出气筒”。
其实,调控政策基本都不是住建部颁布的。因为土地、财税、金融归其他部门负责,住建部很难对其施加影响,主要扮演的还是监督落实、监测等角色。
住建部也有过一些尝试。在2010年的调控初期,住建部曾召集全国600名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清理房地产优惠政策。“按照以往,这样的会议住建部也就是通知各地建设系统的官员就可以了。可见住建部决心之大。”住建部一位内部人士曾这样告诉媒体。
但在公众眼里,相较于其他部委相继出台调控政策,住建部几乎没有任何声音。外界能够看到的只是住建部几乎从不更新的网站。“负责宣传的负有很大责任。”上述内部人士说。
没想到住房信息联网如此艰难
2011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向姜伟新发问,认为长期采取限购政策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相悖,是否应该更多地运用税收手段调节。
对此,姜伟新说,“房价高速上涨,其他手段都用了以后,都起了作用,但还差那么点火候才能把房价抑制住,最后不得已出了这样一个限购的措施。”
他还补充,为了方便房产税等税收的实施,住建部正计划将个人住房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尽快实行全国联网。因为房产税必须以完整的住房信息数据为基础。联网后,房产税征收就有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就不必再采取限购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办法。
然而事态的发展和姜伟新设想的并不一致。
按照住建部的规划,2012年6月底,全国40个主要城市的个人住房信息应完成联网工作。但实际上到了6月29日,全国仅有18个城市宣布与住建部联网。
接入联网意味着可能一个黑客或者一个有线人的记者就可以轻松把一位官员或者富商的部分房地产信息获取到手。姜伟新不得不推出“精简版”信息联网,还亲自出面安抚各地官员,表示住建部将确保信息使用安全。只有地方政府和住建部两方都同意批准,信息才能显示出来,否则显示出来的只是不完整的信息。而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也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这意味着住建部主动放弃了自身的数据控制权,向地方政府打出白旗。当然,此前“个人住房信息联网”被公众寄予厚望的“反腐”功能也随之不存在了。
在2012年40个城市联网目标达成后,联网城市的数量就鲜有增长,一直维持在60余个的水平。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姜伟新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感叹,没想到住房信息联网如此艰难。
2012年底,十八大召开。十八届中央委员的名单里没有出现姜伟新的名字,但他连任了住建部长。正部级官员的退休年龄为65岁,这意味着留给当时63岁的姜伟新的时间只剩下一年多。这一年多是继续保持现状,还是为继任者大斧开路?姜伟新提到了“将来”。
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少年报》11岁的小记者追问姜伟新:“房子太贵了,很多同学的爸妈买房把钱花光了还向银行借了钱,都没钱给孩子买玩具了,姜爷爷怎么看?”
姜伟新答道:“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房价问题将来会解决的。”
2013年全国“两会”,临近退休的姜伟新比往年更消瘦了一些,却依然遭遇了最猛烈的记者围堵。这是因为“两会”前夕,楼市调控重量级新政“国五条”细则出台,包括“二手房交易按照增值额20%征收个税”等内容。这一新政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并引发沪深股市大幅下跌。
3月2日下午,准备从驻地坐车赴人民大会堂参加政协预备会议的姜伟新,一出现在停车场就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记者围住,以致“迷了路”,找不到自己的车子。姜伟新甚至问记者,“你们知道19号车在哪儿吗?”
3日,姜伟新一天遭遇了三次围堵,分别在宾馆门外、厕所和散会时。会议开到一半,姜伟新起身上厕所,现场十来名记者立刻跟上去,一直跟到厕所门口女记者们才止步。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他才出来。记者们继续跟上去问,“姜部长你看大家都这样了,就谈两句吧。”
他还是沉默。
4日,部长戴上了墨镜。中共界别政协委员小组讨论会上,姜伟新试图快步“穿过”记者,却再次被认出并遭到围堵。面对媒体关于为何在“两会”前夕推出新“国五条”、会不会损伤购房者利益的提问,姜伟新说,无论新“国五条”什么时候出台,都会伤及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个政策不可能让十三亿人都满意,只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长远利益。“我头发都白了,一半为了房价,一半为了记者。”
惜字如金或许是因为没法做出承诺。2013年3月14日,姜伟新接受采访时说,房价一定会往下走。然而到这一年年底,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环比下降的仅有1个,持平的3个,上涨的66个。三年前开始的这一轮调控,延续至今益发严厉,但仍然伴随的是房价上涨和土地升温。
保障住房带来成就感
除了维持楼市稳定外,住房保障是姜伟新肩负的另一任务。6年过去,中国住房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这个一直在宏观经济部门工作的人的想象。
2008年上任伊始,姜伟新就提出新设“住房保障司”。为此,住建部的众多官员纷纷赴各地摸底。姜伟新也在数月内,用近半时间前往厦门、河北、江苏调研经济租用房、“共有产权”房等住房保障体系。摸底工作后,姜伟新确定了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两条腿走路的住房政策体系,并认为政府的首要功能在于住房保障。
住建部对“住房保障”的重视很快体现出来。2008年3月30日,一次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全国住房保障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这是近10年以来首次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议题的国务院级别的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以及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1个部委的高层领导均参加了会议。
“按照现在设定的标准,再过三四年,要解决1500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占城镇户数的8%左右。人均建筑面积不足7平方米的,届时能保障到10平方米以上。我认为‘住有所居’这一目标是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的。”会议上的姜伟新充满信心。
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3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开工2490万套。据此,“十二五”前三年已完成目标任务的近七成。
相比楼市调控,姜伟新真正能自己“做主”的政策大多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关。上任的前几年,姜伟新每年都要安排4到5次基层调研,“看到很多百姓还住在破旧的,甚至是三四十年代建造的房子里。下雨灌水、没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有的房子连上下水都没有。每看一次,心情就沉重一次,责任和决心也增加了一分。”
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践中,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拿出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就意味着放弃一部分土地财政。
有专家指出,保障性住房在资格认定和退出上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瑕疵。有的地方一张单位的证明,就让一些实际月收入6000多元的人也住进廉租房;还有的地方开宝马的人去买经济适用房。因收入增加或条件变化而腾退的人寥寥无几。这让本该享受保障房政策的人无法享受。
“希望大家评价我没有白吃饭”
2014年“两会”期间,起初三缄其口的姜伟新在记者苦苦追问之下,勉强挤出 “双向调控”四个字,立马成为社会热点。
2014年第一季度,房屋成交量、房地产业投资增速、成交价等数据指标均出现下跌,楼市拐点的猜想早已弥漫市场,一些房地产企业期待政府托市。各地政府早已纷纷提出购房者可获税收补贴优惠、放宽外地购房居民户籍迁入条件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但住建部依旧按兵不动。
“房地产调控现在主要是地方在做,中央没有统一的政策。”接近住建部的人士说,“这表明,住建部调控之手从市场撤离的态度已经越发明显。住建部不会再出台类似‘国五条’的房价调控政策,而是要把市场的交给市场,在紧张的地方增加供应。”这也与总理李克强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力推简政放权的表现一致。
接任姜伟新的陈政高正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辽宁一起改造棚户区时的下属。2004年至2007年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辽宁开展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到2007年10月份李克强离开辽宁时,省内主要的、成片的棚户区已经基本完成改造。
其间,陈政高任沈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是李克强手下的得力干将。陈政高在任职沈阳的近8年时间中,参与并主持了全国最早的棚改实验,被推广至全国。李克强调入中央工作后,陈政高先后开始担任辽宁省代省长、省长,全面主持辽宁棚改工作。
2014年5月9日,具有丰富棚户区改造经验的陈政高履新住建部仅一周多时间,财政部就下发了1193亿元的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分析人士称,这意味着由陈政高主导的棚改战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提速。
和其他的保障性住房相比,棚户区改造更得地方政府的欢心。“因为棚改用的都是棚户区自己的土地。只不过提高了利用率,不会冲击到土地财政。”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说。
陈政高在地方工作多年,当过县里的办事员,当过学院里的宣传员,也当过副县长以及后来的大连市副市长、沈阳市市长和辽宁省省长。或许他更懂得地方政府怎么想,而他的基层工作经验也许在解决中国楼市这种扭曲体时更能派上用场。
即将离任的姜伟新曾经对自己的住建部部长生涯提出过这样的期待:“希望若干年以后,大家对我的评价是这个人在住建部工作期间没有‘白吃饭’,还为百姓做了点事情。尤其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做了一点事情。没有给老百姓留下太多的负担。”
来源:《博客天下》杂志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