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副部长倪虹:挖掘天府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28.04.2017  08:42
住建部副部长倪虹:挖掘天府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 四川日报网
来源: e.chengdu.cn

  宽窄巷子让多次来往成都的住建部副部长倪虹念念不忘,他认为成都就应该挖掘独有的“天府文化”,这才是真正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建设,也是成都的核心竞争力

  “成都这个城市,有自己的锦里、宽巷子和窄巷子,别人不好超越,因为你有历史,有文化历史的积淀,这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别人不可能把你的历史积淀嫁接过去,这就是你的特色。”

   部长看成都

  和谐宜居 生活城市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

  昨日,“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交流汇报会”在成都举行,财政部副部长刘伟、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参加会议并讲话。会上,作为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成都市作了典型经验发言,建设效果也被作为“成都样本”全国推广。汇报会召开之际,适逢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跟汇报会上提出的诸多城建新理念相吻合的是,本次党代会在城市转型升级、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上,也提出诸多类似构想。

  此次汇报为何选择成都?成都取得了什么成效,有什么亮点?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上该如何发力……昨日,住建部副部长倪虹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专访。多次往来成都的他,对宽窄巷子念念不忘,认为成都就应该挖掘独有的“天府文化”,这才是真正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建设,也是成都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天府文化

  把生态文明、人文特色做出来 才能成为一个城市新的竞争实力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具备哪些优势和条件,又该怎么做?倪虹认为,《报告》中提到的“天府文化”,正好契合了自己的观点:一座城市要提升城市内涵,挖掘内在文化,要利用好现代技术和新的发展理念,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建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城市,“这才是真正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建设,也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转型:

  从数量追求到品质提升

  “城市发展的第一个转型,一定要是从原来的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来转变。”倪虹认为,这是一个大方向,“总书记曾提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已经说到了城市管理的极致了。这给出这样一个信号:从数量的追求到品质的提升。”

  倪虹认为,把生态文明、人文特色做出来,才能成为一个城市新的竞争实力,“比如建高楼,你修300米,我就修400米、500米,你打造新区,我也打造新区,这种模式随时可能被别人超越,但成都这个城市,有自己的锦里、宽巷子和窄巷子,别人不好超越,因为你有历史,有文化历史的积淀,这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别人不可能把你的历史积淀嫁接过去,这就是你的特色。”

   城市双修: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倪虹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住建部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城市双修,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注重生态文明,天人合一,这是很高的境界。“城市修补”是指完善城市功能。他说,这不是狭义的刷墙补漆之类,首先是要“补功能,补短板”。“现代化城市,肯定有以前没有的功能。以快递为例,以前有信报箱,但没有收快递的方式。比如共享单车,没有停放的地方。所以要修补这些跟人民生活、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的细节,把我们新的、能提高生活品质的短板补上,就是完善功能设施。”

  另一个则是延续内在文化,挖掘历史内涵,“比如外地人来成都都是看锦里、宽窄巷子,因为他们没有这些,就应该挖掘一个城市独有的记忆。”倪虹说,此次跟成都市委主要领导交流时,曾提到成都在新的城市空间布局上,要优化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建筑尺度、人口密度,提升产业层次、城市品质,“这样非常不错,与成都的资源禀赋是相协调一致的。”

   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改善和提升交通地位 是一座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报告》提出,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切实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其中一枢纽,为“增强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

  倪虹认为,交通是评价一个城市水平重要的标志,改善和提升一座城市在区域、全国、全球的交通地位,是一个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他认为成都提出“增强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是值得肯定的,“中国有好几个城市,因为交通的改善,成为中心城市。”

  倪虹提到他去过的一个地方,过去曾是交通枢纽,马车坐一天正好到达,这让所有的商人晚上都在这里相聚,住一晚再走,累了或有事,就再多待一天。而今天再去这座小城,走高速公路两个小时就到,小城也因为现代交通组织方式而衰败。

  他又以另一个中部城市为例,以前是“盲肠”,现在成了中部成长性很高的米字形枢纽,交通的改变,也成全了一座城市的转型。

  他认为,在新的交通体系中,高铁和航空都占有地位,“有的是天然形成,有的是需要自己去创造。交通不是节点,一定要成网络,有点有网才能成为面,才能成为一个体系。在体系中,作用和地位才能显现出来。”

   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

  大力发展管廊和海绵城市 说明成都非常重视城市内涵发展

  “在成都召开党代会期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选择在成都召开管廊和海绵城市的工作会,这是对成都工作的肯定。”倪虹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从去年4月获批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以来,成都已建成廊体约11.16公里,完成投资约20.57亿元。到今年底前,59公里试点项目将全面建成并实现管线入廊。同时也在加快推进海绵型小区、海绵型市政、海绵型公园等建设,全面推进130个示范项目实施。

  倪虹提到以前看过的成都一个管廊点位,把排水沟做到了管廊里面。“这个印象很深刻。”他认为,规划统筹上就是要创新,排水入廊,这是成都因地制宜,做得很好,有自己的特色。

  在管廊建设上,倪虹建议成都要注意统筹,坚持以地上地下“多规合一”为抓手,将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建立起统一的规划体系,达到城市建设整体最大效益。

  倪虹特别提到,他之前和成都市委主要领导有过交流,对“构建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设施体系,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加快污水和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等表述写进党代会报告印象深刻,“成都在管廊上另一个特色是注重规划的统筹、品质的保证,注重运营的长效机制的建立,这很不错。”

  从城建角度来讲,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倪虹认为,大力发展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说明成都非常重视城市的内涵发展,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这一点来说,是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的。”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李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