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之女等64位红色后代山西兴县迁葬烈士遗骸
贺龙之女等64位“红色后代”山西兴县迁葬20位烈士遗骸
中新网吕梁8月30日电 (李娜) 青山苍苍,河水洋洋,礼炮轰鸣,菊花朵朵。二十具覆盖着五星红旗的棺木被郑重地葬入墓中。贺龙之女贺晓明、华国锋之子苏斌等64位“红色后代”30日将20位散葬在兴县山岭中的烈士遗骸,葬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凤凰岭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
20日,兴县奥家湾乡孙家庄村一处山岭上,威武的士兵站在山路两侧,从山坡一直延伸至山脚。村民们闻讯赶来,手捧鲜花,送烈士最后一程。
1947年出生于兴县的贺晓明,如今已年近七旬。她和其他“红色后代”在别人的搀扶下,爬上山梁,来到70多年前烈士们的安葬之地。他们艰难地蹲下身躯,动作轻柔地将遗骨纳入红色绢袋,放入黄色棺木中,并在棺盖上敬上鲜花,
随后,二十具棺木被送至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陵园背靠黑茶山,面朝湫水河,疾风劲吹,树叶哗哗作响。社会各界人士共同默哀。数位年过九旬的老八路身穿军装,努力挺直身躯,来送别昔日的战友。80名军人分成20组,每4人抬着一具棺木,在庄重的进行曲中,将棺木葬入墓中。一些村民点燃香烟,敬奉在烈士们的墓碑下。
贺龙之女贺晓明等64位“红色后代”30日将20位散葬在兴县山岭中的烈士遗骸,葬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凤凰岭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图为“红色后代”们将烈士们的遗骸收敛入棺木中。 李娜 摄
据烈士们的墓碑显示,这二十位烈士没有名字,“1940年春至1942年,120师独立第三支队、第358旅及医疗救护所曾驻兴县孙家庄村,有100余名八路军战士因伤因病在那里牺牲。”
兴县在抗战时期是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以阻敌西进、屏障陕北、拱卫党中央等原因,被称为“小延安”,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人民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均驻扎在此地。
据兴县新闻办提供的资料显示,抗战八年,兴县抗击日寇的大小战斗约2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2000多名八路军官兵牺牲,被就地掩埋在山野、沟壑,有的连姓名都未留下。兴县县委、县政府从2004年开始收迁烈士遗骸,截至目前已安迁烈士遗骸576位。
贺龙、关向应、林枫等人在兴县战斗了11年,在许多地方留下痕迹。据孙家庄村村民田六平介绍,上世纪40年代,贺龙曾在他家窑洞中住过一周。他说,“我父亲说,当时贺龙来时,骑着马,好多村里的小孩帮他把马拉到河里喝水。贺龙平易近人,经常给我爷爷抽他自己用烟叶卷的黑棒烟。”
贺龙之女贺晓明等64位“红色后代”30日将20位散葬在兴县山岭中的烈士遗骸,葬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凤凰岭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图为军人们抬着棺木。 李娜 摄
参加安葬活动的高低问出生于1923年,1944年成为晋绥军区司令部电台区队部的一名发卸兵。他说:“一次,我穿过敌占区运输电台。途中,骡子受惊。保护电台时,我手受了伤。贺龙专门来医院看望我。”直到现在,高低问的手指关节仍旧严重变形。
仪式结束时,贺晓明用布擦拭墙上的烈士目录。她说,“这些人全是民族英雄,不管他走了多少年。很多老乡是自发来的。我们需要这些痕迹、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学习历史的好方式。”
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林枫之子林炎志说:“我们给自己起名‘晋绥儿女’,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抗战时期在这里战斗过,和这里的老乡结成鱼水之情,还因为他们的战友牺牲、埋葬在这里。我们的父母来自全国各地,但都在这里战斗过、胜利过。所以他们多次嘱咐,要记住这里是我们的故乡。”(完)
(原标题:贺龙之女等64位“红色后代”山西兴县迁葬烈士遗骸)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