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诺奖得主29位海内外院士为四川发展献智献策
第十六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今(12)日在川开幕。本届海科会云集了海内外众多重量级嘉宾和学术大咖,包括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3名海外院士、16名国内院士、4名海外知名高校校长和副校长等。这些来自全球的“最强大脑”将齐聚四川,为四川发展献智献策。
罗伯特·默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默顿
这是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伯特·默顿第一次到四川成都。
“非常高兴能来到成都,这座城市非常时尚,人们很友好,我也很喜欢熊猫。希望有机会还能来这里。”9月11日,对于此次参会,默顿很感谢四川的邀请,他希望自己的金融知识和理论能为四川金融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四川正在全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对此您有哪些建议?”作为现代金融学创始人之一的默顿,迎来了第一个跟专业有关的问题。他坦言,四川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现在是最好最适合的时候。
“这些年来,中国的GDP增长很快,中国经济也发展迅速,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能够降低金融成本,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和高科技,这是很好的。”默顿告诉记者,根据他的经验,很多大项目实施之前,常常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其他地方的经验往往是依靠之前的技术,而新技术的发展更迭是非常快的,所以我们也要结合现在的新科技、新技术。”
目前,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已经挂牌,对于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发展,默顿从供给方面提出了建议,“要真正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而不是以产品为导向,忽略了人们的真正需求。”默顿认为,金融服务产品要真正“以人为本”。
近年来,“区块链”“智能投顾”等金融科技话题越来越热,“颠覆传统”似乎成为了乐观者的口头禅,但默顿却对此表示怀疑。
“金融技术本身不能产生信任,而信任在金融行业中非常重要,是核心。你问你的手机,我该投资什么产品,它能够回答,但你相信它的回答吗?”默顿举起手中的手机晃了晃,做出对手机讲话的样子,台下笑成一片。
“人们不知道教你理财的程序是如何设计的,所以,很难产生信任。”默顿认为,技术既不能取代信任,也不能产生信任。“金融行业不是娱乐,是严肃的投资。”他说,仅仅依靠技术本身,很难对金融体系中“内在不透明”的服务和产品带来颠覆,只能通过信任关系来提供这些服务和产品。
朱棣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朱棣文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是第一次参加海科会,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四川,他说:“能有机会来中国西部地区,是一次很难得机会。”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人才,我认为很好。美国就是在吸引人才方面获益良多。”9月11日,朱棣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除了在本土培养人才,也积极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才。海科会积极邀请诺奖得主,也体现了四川对高科技人才的认可和重视。
在“2017中美绿色能源高峰论坛”上,朱棣文提到自己对未来能源科技的展望。能源改革的路子怎么走?朱棣文谈了很多观点。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有人会反对水电,因为水电会引起搬迁和移民等各种方面的问题。但他确信,能源问题是一件影响人类子孙后代的大事,因此,在能源改革的路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邓文中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桥梁大师” 邓文中
“我现在还年轻,会一直设计桥梁。”满头银发,年近80岁的邓文中发出爽朗的笑声。
谈创新、说教育、聊桥梁……邓文中的思路非常清晰。作为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著名桥梁建筑工程大师,邓文中每年还保持着约30座桥梁的工作量。目前,邓文中已经在四川设计了10余座大桥,这些“邓氏桥梁”的图纸,他都是亲自审阅的。
9月11日,听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已是第二次采访他,他打趣道:“我离120岁还有41年,欢迎你41年后继续采访我。”大大的眼镜片后,他的眼睛笑成一条线。
多重身份 桥梁大师、成功商人
邓文中觉得自己在家族中是很“奇怪”的人,他并非成长于一个桥梁领域的科研世家,而他的两个孩子分别是律师与医生,都在各自的领域有不错的成就。
孩子们没有子承父业,邓文中一点也不介意。他给记者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教育理论——孩子听话与创新的关系。“不少家长都希望小孩子听话,可相对应的,听话的小孩就缺乏创新的动力。他认为,一味让小孩听话,容易让他们失去提问的动力。”虽然这种教小孩“不要太听话”的教育,开头并不容易,但却对创新力非常有益。
邓文中将这一教育理念也应用到商业管理中,他也因此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在设计桥梁时,设计师如果长时间困在一个思路上,他会告诉设计师“对原有思路要持有怀疑”。他说,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永远不要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做事情要规规矩矩,规矩之外,可以问问能不能做得更好。”
年轻心态 79岁工作热情不减
明年2月,邓文中即将步入耄耋之年。
“我心态年轻着呢,还不会退休。”邓文中笑言,一个人一旦退休,仿佛就没有了目标,精气神儿就没那么足了。他的父亲活到了一百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也在工作。
以前,邓文中设想一半时间生活在美国,一半在中国。现在,由于中国发展迅速,邓文中把中国公司总部设在了重庆,并常年生活在重庆。即使重庆夏天40℃的高温,邓文中也坚持戴着帽子在户外散步。他说:“心态、运动、休息、饮食是我的不老秘诀。我要活到120岁。”
邓文中曾先后在中国香港、德国求学。他设计的德国“格尼桥(1965)”和“纽安坎桥(1967)”,先后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2003年,邓文中担任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的技术总监,实现了他要亲自为中国设计大桥的愿望。而今,他设计的桥梁不仅遍布美洲、非洲、亚洲等地,而且其中有6座桥的跨度,在完工时创造了世界纪录,所以在业界,他享有“邓氏大桥永无落日”的美誉。
四川情结 已在川设计10余座桥
邓文中觉得,工程师是一个很艰苦的职业。“当地没有桥,我们就去修建,建好之后,我们就默默离开。”在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工程师往往打头阵,是一个开辟者。
在四川多个地方,邓文中就是一个开辟者。
目前,他的“邓氏桥梁”在泸州、达州、遂宁、广汉、绵阳、简阳等地都有分布,共有10余座大桥。其中,最早的是泸州沱江一桥复线桥,目前已经通车超过五年。最新的是今年刚中标的遂宁田家渡渡改桥工程。他说,一座好桥可以几千年屹立不倒,超越了桥的意义,成为一个历史的见证。因此,凡是大桥的设计图纸,邓文中都会亲自过目。
“我们在泸州有好几座桥,设计都很好看。”邓文中自信满满,在大大的方框眼镜后面,眼睛笑成一条线。他乐呵呵地说,他心目中的好桥要有4个要素:安全、实用、经济、美观。其中,“美观”这一要素见仁见智,但是一定要做到和环境相协调。(记者 刘秋凤 谢燃岸 见习记者 罗田怡 摄影 雷远东)
责任编辑:杜雨洲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