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千年古蜀“玉”见金沙

29.06.2018  16:37

继5月成功举办“邮院学子进金沙”活动后,本学期“优秀传统文化双向行走活动”之“金沙文化进校园”于2018年6月20日正式举行,自发前往的百余位师生早早来到学术报告厅等候开讲,期待着在这里再次遇见“金沙”。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放部副主任,四川省少工委委员何莉丽老师,声动悦耳、亲和知性的何老师曾荣获成都市和四川省“金牌讲解员”称号,并有多篇文章在文博类专业书籍、杂志和文博网上发表。在博物馆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突出的贡献,是我校与金沙遗址博物馆校馆共建的重要发起者和推动者。  

   

何老师从“”文化的起源和流变讲起,她用大量的文物和考古专业知识带我们穿越了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巫玉时期、礼玉时期、德玉时期和实用玉时期。像蜷缩于母体里孕育成长的玉猪龙,贯穿良渚玉琮上繁复且神秘的神人兽面像,贯通天、地、人三界的各式玉器,让我们感受到了巫玉时代 “灵,巫也。以玉事神”(东汉许慎《说文》)的原始宗教气息。进入礼玉时代,出现了“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周礼》)的严格礼制。人们为了取得好玉,更是历经艰险,开辟了玉石之路,“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西汉司马迁《史记》)的义无反顾令人唏嘘感叹,“黄金有价玉无价”更是流传至今。到了德玉时代,春秋的诸子百家赋予了玉以人格化,孔子讲玉有十一德;日常生活中人们佩玉也是用以规范其言行举止;甚至于还将葬玉作为一种高贵的葬俗,不仅全身包裹玉衣,还相信玉棺可以让死者永不腐败。而在实用玉时代,玉开始从“娱神”到“娱人”,逐渐转变为赏玩、装饰之用。  

当讲到“”见(xiàn)金沙的独一无二和中国之最时,何老师更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距今3200年到2600年的古蜀王都惊现成都西郊的金沙村,出土的6000多件珍贵文物中,数玉器最多,在全国亦是首屈一指。面对大屏幕上2000多件金沙玉器的出土照片,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惊叹之声,了解到金沙玉器数量多、颜色多、种类多的“三多”时,同学们纷纷啧啧称奇。为了更好地让同学认识金沙玉器,何老师独辟蹊径,以“一件远道而来的‘古董’”、“一件被‘晒黑’的玉璧”、“一件刻有‘照片’的边璋”等形象化、趣味化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六大类金沙玉器,而每一类金沙玉器的介绍又都站在专业的高度为我们解读其文物考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与现代的“超级连接”,通过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帮助大家对金沙玉器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金沙玉属于古玉,玉料大多来自本地,那玉为何物?“石之美者为玉”(东汉许慎《说文》),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丘明《左传》)的那个时代,金沙的玉都是用于通达天地的祭祀之物,寄托着古蜀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虔诚祈望和质朴追求。  

金沙的玉虽为软玉,实为美石,质地坚硬,那么古蜀先民在无有现代机械的条件下是如何制玉的呢?何老师还专门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金沙玉器的制作工艺。线、片、砣各式切割,单钻、对钻各式钻孔,阴刻、阳刻各式刻纹,镂空、活环掏雕各式绝活,再加之打磨、抛光……在平均寿命35岁的金沙先民之日常生活中,为了虔诚献祭而潜心制玉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为了做出一件精美的玉器,他们可以皓首穷经,“一生只为制一玉”,甚至可以几代人接续传承、前仆后继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这种有信仰、有坚韧、有坚守的君子之为、“工匠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玉文化经历8000年历史,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和血脉。我们不仅用玉、赏玉、爱玉,还以玉养德,修身养性,正所谓“玉声琅琅,其质温和且润;佩玉将将,君子喻之以德。”最后,莉丽老师用“”总结了人生的三种高尚品质:“有一种友善是化干戈为玉帛,有一种气质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一种品德是瑕不掩玉,温情如玉”,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成长为如“”一般的人。  

   

本次讲座是何老师专门为我校学生量身设计的。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清,何老师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和考古图片,提供了仅供博物馆内部研究使用的微距照片,播放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理解相关知识的专业视频……为了让同学们听得懂,何老师从华夏银行的标志引出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的传奇,从“和氏璧”引出“传国玉玺”的流承,从奥运奖牌“金镶玉”和玉制“中国印”引出和田玉的珍贵和玉门关的艰辛……为了让同学们有兴趣,何老师和大家一起在含“”的名字里感受玉文化对今人的影响,请同学模仿玉雕纹饰里巫师拜祭时微微翘起小手指的神秘手势,在设计巧妙的问题中让同学们瞬间记住玉石文化八千年间云和月……互动环节更是引起了同学们的踊跃抢答,寓学于乐的欢快氛围感染全场,参与互动和回答问题的同学还得到了来自博物馆的神秘小礼物,满满的收获感让大家不虚此行。  

学校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坚持举办“优秀传统文化双向行走活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同学们关注并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自尊感和自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TUP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