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叙永:彝族民胞400年“牛王节”传承 糍粑依旧香

05.11.2013  13:02

  

  祭祀现场

  11月3日,农历十月初一,四川、云南、贵州三省近千名彝族同胞会聚在“鸡鸣三省”的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海涯村茴香坝,用丰收的糯米做成糍粑喂牛,把糍粑和鲜花系在牛的两只角上,牵牛到河边照“镜子”,进行耕牛“膘肥体壮”大赛,以此感恩辛勤劳作一年的耕牛,即彝族民胞的“牛王节”。

  参加祭祀的祖孙俩

  “每年秋收后,人们都会打糍粑、酿米酒,欢庆丰收的喜悦。传说很久以前,当劳作一年的耕牛看到人们醮着豆面吃着糍粑时,在一旁默默地垂泪。看到与自己在劳动生产、生活中相依相伴的耕牛流泪了,人们连忙把糍粑塞进了牛嘴,还在牛的两只角上各挂了一个糍粑,并牵它去喝水,让牛能从水面的反光中看到自己角上的糍粑。”村民范永富兴致勃勃地讲起了“牛王节”的来历,“久而久之,为了寄托对牛的感恩之心,祖先们将每年十月初一定为‘牛王节’,这天,彝族同胞都会打糍粑、祭牛神,表达对耕牛默默耕耘、抚育一代代彝家人的敬佩之情。”

  

  耕牛比赛现场

  范永富和熊世品是海涯彝寨“牛王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据他们介绍,他们的祖先是从明朝“朱洪武调北征南”的时候从湖广迁到四川的,作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牛王节”也就从那时传承下来,算起来也有400多年了,期间或有间断,更多的时候是以户为单位过“牛王节”,自去年成功申报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全村数百彝族同胞便年年共同过节。

  

  打糍粑

  这天清晨,笔者走进水潦彝族乡范永辉家,范永辉已经将糯米蒸熟,趁着高温倒在一个木制的食槽里。他挥舞着特制的糍粑杵,迅速将熟透的糯米碾烂,再大力敲打,使之完全粘连在一起,然后用清水湿透双手,掐了拳头大小的面团捏成圆圆的饼状,放在铺着一层玉米面的簸箕上,糍粑就做成了。

  

  牵牛比赛

  “今天每家都是鸡一叫就起床了,先自己做好糍粑喂牛,再把牛一起牵到河边去照‘镜子’。”牵牛路过的熊作高向笔者介绍说。

  来到河边的祭祀场,村民们已经牵来了30多头牛,牛角上挂好糍粑,参加比赛的牛背上贴着编号,姑娘小伙穿着节日的盛装,与耕牛合影,唢呐声、喧哗声响彻了山谷。前来观礼的云南省威信县水田乡、镇雄县坡头镇,贵州省毕节市团结乡等相邻乡镇的客人,以及周边乡村闻讯而来的游客越聚越多。

  

  给牛喂糍粑

  在范永富和熊世品的主持下,村民们跪着祭祀牛神,唱起了彝歌,吹起了咪苏唢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在激昂的乐曲声中,姑娘们拿起簸箕里的糍粑不停地喂牛,让牛吃个够。

  

  划拳比赛

  

  撒糍粑送祝福

  据了解,当日该村还开展了划拳比赛、撒糍粑送祝福等活动。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犒劳辛苦耕作一年的耕牛,并把这个节日永远传承下去,就是让人们永怀感恩之心。”范永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