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攀枝花七旬微雕大师急寻接班人
郭月明在创作
中华百宝图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罗本平) 5月15日下午,攀枝花市东区渡口桥北,70岁的郭月明在攀枝花微雕艺术馆内忙着布置展位,6台显微镜放在展台上,“我的作品是微型艺术,肉眼无法直接欣赏,需要放大上百倍才能看到它的精彩。”
郭月明说的是诸如火柴棍大小象牙上的《清明上河图》、米粒大小象牙上的百只形态各异的大熊猫、绣花针孔内象牙上的“华盛顿”等微雕作品。
49年的努力,郭月明成为四川省民间艺术(微雕工艺)大师。如今,他计划着绣花针版的唐诗三百首,并将微雕与攀枝花的苴却砚相融合,继续微雕传奇。不过,在郭月明心中却有个隐忧,年届七旬的他,面临微雕技艺“后继无人”的尴尬。
微雕作品震撼观者
15日下午,在攀枝花微雕艺术馆内,郭月明忙着布置展厅内的东西,“所有的东西就位,只要苴却砚运来,展厅就能对外开展了。”
微雕艺术馆是郭月明自己筹备的,免费为大家开放,他希望它能成为攀枝花的一个教育学习基地。
“这是中华百宝图。”郭月明调好显微镜,记者上前观赏,只见在不足一厘米长度的“牙签”上,一百只形态各异的熊猫,或坐、或走、或站、或嬉戏;
在长2.9毫米、宽1.85毫米的象牙上,刻上33首毛泽东诗词,共2101个汉字;
在一根火柴棍大小的象牙上,《清明上河图》清晰可见,雄伟的城楼,热闹的街市,繁忙的行船,在缩小105倍之后,依然惟妙惟肖;
……
在显微镜帮助下,记者率先目睹了那些叹为观止的作品。
一则新闻让他走入微雕世界
“一则新闻让我跟微雕结了缘”,回忆当初,郭月明记忆犹新。
1966年,郭月明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因为家庭贫穷等原因,他放弃学业,走进社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民间艺人在一支钢笔上刻了很多字,后来这只钢笔被收藏在莫斯科博物馆。
“我当时就想,搞微雕,我行不行呢?”郭月明说,没有老师,一个人自己摸索着学习。没钱买材料、刻笔等,他就用绣花针磨出笔尖或刀口当刻笔,材料就选身边的有机玻璃或者石头。
因为不懂,郭月明一开始就选择了最难的微雕,人物选定徐悲鸿立体头像,一次次的挫败,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太笨了,没有天赋?”但郭月明没有泄气,而是从最简单的微书练起。
《清明上河图》郭月明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中华百宝图》花了1年半的时间……一件件脍炙人口的作品背后,是郭月明无数的汗水和心血。
2011年12月,经四川省民间艺术大师评审委员会批准,郭月明获得了“四川省明间艺术(微雕工艺)大师”称号。
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2012年7月4日,郭月明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入院抢救。“大家都以为我挺不过来了。”郭月明说,康复后,右手有些麻木,“拿刻刀,手不受控制,是飘的。”
为了重拾刻刀,郭月明每天练习硬笔书法,写大号的楷书、行书,通过运动,恢复手部的灵活度。经过两年多的恢复训练,郭月明的右手依然麻木,但拿刻刀不再飘忽不定。
重拾刻刀,郭月明有了新目标,一是将猴子捞月故事搬进微雕世界,二是在绣花针孔内完成唐诗三百首,配上作者肖像等。
不过,在郭月明心中却有个隐忧: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从1966年开始,郭月明用了49年时间摸索、创造出了许多特殊的微雕技艺和方法。“以前教过七八个徒弟,但他们学到点皮毛后都离开了。”郭月明说,他接触的所有人中,他的儿子郭小龙最具有天赋,但是孩子却没有兴趣,不愿意涉足微雕领域。
与郭小龙交流,他告诉记者,微雕,需要几十年的功底和无尽的耐心,对他来说,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不太可能。
眼下,攀枝花微雕艺术馆开展在即,郭月明发出招募帖,寻觅微雕技艺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