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戏剧传承发展 四川艺术节“剧本作者创作座谈会”召开

25.11.2015  17:49

大师“传道授业”。

    新华网四川频道11月25日电(刘晴、实习生闫大为)“衡量文艺院团改革成功与否,要看是否推动了艺术生产力的提高。文艺创作不能以追逐经济效益为第一目的……”11月24日,首届四川艺术节《重点签约剧本作者创作座谈会》在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举行。23位剧作家围绕四川首届艺术节经典剧目为话题,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各抒己见。

     剧本创作以社会效益为第一要义 找准切入点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观众看得懂的问题,还要考虑透过剧目像观众、向社会传达的是怎样一种主流思想。不少剧作家就此发表了自己的剧本创作体会。

    做新的尝试、引进新的元素,首先应考虑观众的接收程度。编剧包德滨认为:“我们创作的戏剧,首先要让观众看得懂,要吸引观众的看剧兴趣、要留住观众,如果观众都流失了,还谈什么戏剧的发展?”包德滨列举了先锋戏剧“意识流”太重,观众纷纷表示看不懂等创作弊端,并透露将尝试先锋话剧的写作,尽可能地通过其他方式如阐明名词的意思等引导观众欣赏。

    在信息传播传播速度快、普及度极广的时代背景下,戏剧作品选题雷同、情节设置相似频出,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有价值、有吸引力的剧目,越来越考验着剧本创作者们的剧本创作能力和寻找故事切入点的能力。正如剧目工作室剧目创评室主任杜林说:“我们剧本作家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讲好一个故事,至于如何讲,效果如何?就体现出剧本作者的实力了。

    余天钜以自己2014年获得四川省剧本第一名的《局长回家》为例,阐述道:“戏剧剧本创作,一旦找准切入点,如同疏通的水渠,后续创作就会非常顺利,并且写出来的剧本根本不用担心与别人雷同。

大师与参会者交流

     剧本的戏剧情境要有“个性” 喜剧创作要设置“包袱

    戏剧自古便有“三人成戏”之说。有演员、有环境、有故事情节,戏剧的情境便自然生成。而在戏剧中,演员的表演和环境布置。情节架构都是又剧作家的剧本来控制的,可见剧本情境设置的重要性。座谈会上,有作者提出:戏曲需要表演来支撑,我们的剧本创作应将剧情尽量简化,重要的是要突出情境。

    《大裂谷》作者刘朝俊表示,无论是什么文学始终要找到一个很有个性的主题思想。从一个演员规范角色中把演员的灵魂与角色融合起来。刘朝俊还表示,《江姐》有一个唱腔引用了一个咏叹调,在江姐上华蓥山时,对着长江有很大一段情景,在咏叹调的呈现下,让观众感觉仿佛置身其中,与江姐引发共鸣。写戏的人要注意戏剧情境的营造,那才有戏。要制造一个规定的情境,产生一个很大的悬念,让观众的弦一触即发。

    在座谈会上不少剧作家表示,众多的戏剧种类中,最难写的其实是喜剧。长期以来,喜剧的创作因其难度大而面临发展困难的窘境。多年从事谐剧创作的包德滨在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用生命写喜剧的经历,:“明知是悲剧而执意要走向悲剧,这种人物是悲剧英雄。我自己便是这样一个悲剧英雄。

    如何将曲与剧相结合?包德滨讲述了喜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据说曲剧是戏剧之母。曲剧从50年代老舍的柳树景开始。北京市成立了曲剧团演柳树景、建安合唱团。其特点主要是曲调民间化,很受民众欢迎。而在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的上海,另一支喜剧类别上海独角戏也在慢慢走近人们的生活。独角戏有的部分像相声,有的地方像谐剧。喜剧小品被承认是曲剧。首届四川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滚灯就是四川谐剧的代表之一。

    已夺得多次剧本大奖的青年剧作家李骊在谈及座谈会的收获时说:“我毕业于中传,毕业后一直留在四川,写了许多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剧本,也得到了认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李骊表示,对未来的创作方向还比较迷茫。“创作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吸收更多的养分,在听了这次许多前辈的经验之后,我感觉自己心里踏实了许多。”李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