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古城:亦浓亦淡一画卷

12.06.2023  15:32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2日电 会理地处四川省最南端,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自古为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是中国石榴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古城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卫城,城中心至今依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

  如果说雍容华贵的丽江是古城中的大家闺秀,那质朴无华的会理便是古城里的小家碧玉。游览会理古城,由北至南,从檐牙高啄的拱极楼走到雕梁画栋的凌霄楼是绝佳选择,虽然只有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却是“城中有异景,巷里藏乾坤”。

  晨光中的会理古城一片静谧,仿佛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卷。清晨和黄昏,钟鼓楼上的晨钟暮鼓准时响起;钟鼓楼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建,至乾隆时续修完成,加入了故宫角楼设计的“五星抱月”楼顶更是中国西南独一无二的存在,引得无数古建筑爱好者流连。与钟鼓楼遥相呼应的北门城楼建于明初,均为会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是这幅画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城以钟鼓楼为界形成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主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街上的店铺,均为一楼一底的木板楼房,青瓦屋面。街巷内大量的明清建筑、寺庙、会馆、民居、古宅、四合院,是会理最古远的故事,最古老的味道。

  位于古城北面入口处的拱极楼坐落在宽厚的古城墙上,现存城墙在元代以前是土墙,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以石块包砌,造就了独特的“元骨明风”,全国罕有。从城脚走过窄窄的通道,沿着老旧的台阶拾级而上,布满一砖一瓦的苔藓,都是岁月堆砌的故事,斑驳了韶华,温柔了时光。登上城楼,视野豁然开朗,整个古城尽收眼底。极目远眺,蓝天衬青瓦,黛峰拥古城。在会理特有的暖阳烘焙下,耳朵灌满清幽的古筝,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把茶临风,心旷神怡,不觉间就会“”倒其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干峙曾这样说道:“在会理城里随意闲逛,那些古老的大院、巷子、钟鼓楼时时刻刻包围着你,冷不防你就会撞见一个个刻满岁月痕迹的古老历史遗存,然后忍不住想要去了解它,触摸它,随时随地都可以牵出一个故事,一段传说,一个佳话。

  北门城楼旁的科甲巷,因走出许多进士和举人而得名。走进科甲巷的胡家大院,“一门三进士”的故事就萦绕耳畔;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也就呈现在眼前:大门、枕石、屋檐、瓦当……无一不流淌着明清时代的风韵,可浏览、可触摸。

  在这些街道和巷子中,有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17万平方米,民居院落一般为一至三进,也有“四合五天井”“三重堂”“一正两厢带跨院”“三厢一照壁”等形式。其中“三厢一照壁”,宽出檐、双檐下层抱厦,具有明显的云南民居的布局和造型特征。民居院落重视大门的形式,多为砖木结构,有半檐式、全檐式、抱厦式。民居院落建筑的格扇、门檐木雕花饰精美。门墙基座多有砖雕,其内容丰富、工艺绝伦,是会理传统建筑重要特征。

  会理古城处处飘着浓厚的翰墨书香。位于赵家巷内的金江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现存讲堂、荟英堂和厢房。讲堂系歇山顶抬梁木结构,堂前有须弥座廊台。会理还有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中国文字创造者仓吉的祠庙仓圣宫,堪称中国“汉字祖庭”,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会理一西一东、一古一今有两座桥,全木结构的文化桥和上下两层的濯缨桥,两座桥都是风雨廊桥。站在桥上,或远望群山叠翠、或近看溪流绿野,心情随之舒畅。县城东边的濯缨桥,东面连接着滨河公园,游人如织、鸟语花香,西面垂柳依依、楼房林立,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让人恍如画中游。河栏上的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郭沬若等古今名人书画作品,为船城会理更添文化气息。

  会理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古城区内有各种名木古树100余株,以柏树、古榕、流苏、黄连、银杏、株兰、朴树等珍稀名贵树种,是古城环境重要的文化载体。城中有古井96眼,许多古井至今尚在使用。

  这样美丽独特的会理古城,曾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2011年,在相继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成功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后,会理逐步为人所知,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会理文旅产业逐步苏醒。

  乘着“古城游”兴起的东风,近年来,会理市将文旅发展作为加快会理全域致富奔康的首位带动工程,突出古城旅游主牌,推进“旅游+”融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让特色文旅资源“变优”;推动非遗文化、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弘扬传承红军长征红色精神,皎平渡、会理会议纪念地、绿陶山庄……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景区提档升级,丰富了游人们的视野。(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