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种好“菜园子” 丰富“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记者 赵海华) 会东县地处川滇两省六县(区)交汇处,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是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优化种植结构,培育壮大蔬菜种植产业,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强基础
解除菜农后顾之忧
5月的会东大地,骄阳似火。可走在新云乡蔬菜种植大户的菜地里,映入眼帘的却是沟渠流水潺潺,蔬菜碧绿青翠。“要不是新华水库,河里的水早干了。”正在菜地里给蔬菜浇水的菜农赵相荣说,没有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菜农靠天吃饭,要是遇到像今年这样的旱天,肯定是颗粒无收。
修沟渠,建塘库,建立完善的水利管网……近年来,会东始终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来抓。仅2013年,完成水利投资1.39亿元,全县新增灌面1.38万亩,强有力地保障了各个季节菜农蔬菜种植用水。
走进占地1088亩的马龙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项目综合开发园区,只见莲花白娇嫩硕大,番茄苗郁郁葱葱,大棚蔬菜种植区、特色农产品实验区整体连片,到处散发出勃勃生机。“家乡发展条件很好,还能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一举多得。”园区经理张华对记者说,县上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一系列政策对蔬菜种植给予扶持、优惠,以及“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蔬菜种植业发展的瓶颈,推动了革新步伐,解除了菜农的后顾之忧。
优布局
吹响种植“集结号”
种菜到底有哪些实惠?菜农最有发言权。
“这块菜地大约有2400棵,每棵菜价值3块左右,估计能卖1万元,种蔬菜好得很哦。”在有会东“菜篮子”之称的堵格镇,菜农肖华奎指着路边一块长势良好的大白菜地乐呵呵地说道。
“种植蔬菜的收益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好几倍,而且种植周期短,很划算。我家仅这一季蔬菜就能卖4万元左右,加上秋季蔬菜,年收入将近7万元。”羊槽村一位种植大户彭发友也同意肖华奎“种蔬菜好得很”的看法。像彭发友这样的蔬菜种植大户,仅该村就有20多户。
近年来,会东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按照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要求发展蔬菜产业。同时,应用农业科技示范和引领,强力推动种植与市场对接,以早春马铃薯、四季豆、丝瓜、番茄等特色蔬菜为主要种植品种,推动蔬菜种植向规模化道路迈进。
在该县,种植蔬菜成了部分区域的支柱产业,群众见面交流的是种植信息、经验;走亲访友带的是蔬菜种植技术、优良品种。“先种先富。”已经成了当地群众共识。
2013年,仅马龙乡蔬菜种植面积就达3814亩,产值1900余万元;2014年上半年,大崇区域种植早市蔬菜、早春洋芋1.2万余亩,实现产值9000余万元。
树品牌
优质农产品不愁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会东蔬菜种植大乡大崇乡,每一户菜农的同一个大棚里,种的蔬菜也不尽相同:辣椒套种丝瓜、丝瓜套种番茄、早春洋芋套种四季豆,复种面积占到一半以上。
“种植蔬菜,千万不能搞‘清一色’。只有多种经营,才能避免一损俱损。” 种植户兰金梓指着大棚里的蔬菜对记者说:“我这水萝卜套种芹菜,芹菜两边套丝瓜,丝瓜起来后,再在芹菜地种小白菜,收入比种植品种单一的大棚高出一半。”
“品种多元化,结构不单一。”这是会东菜农破解销售疑难、降低种植风险的法宝。而种植生态蔬菜,是菜农赢得市场的“秘密武器”。
平坦、宽阔的会东310省道沿途,不断有外地客商的车辆进进出出。“我们种的蔬菜全部使用农家肥,是绿色食品,就算价格贵一点,经销商都会把我们的产品作为首选收购。”大崇乡种植户李天荣手里订货的电话不断。李天荣说,他家种了5亩蔬菜,还没成熟,就被经销商订购一空。
坚持用农家肥种植蔬菜,为会东蔬菜赢得了进入市场的“绿色通行证”,销路远远好于有机化肥种出的蔬菜,成了经销商的抢手货,也让菜农尝到了甜头。该县农业部门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会东大白菜、莲花白、萝卜等蔬菜品种,远销西昌、攀枝花、巧家、会理、宁南等周边县市。
实干加创新,会东着力培育壮大蔬菜产业,探索出一条“强基础+优布局+树品牌”的路子,如今,正向着种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鼓起百姓钱袋子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