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赴蓉读博小伙来自埃博拉疫区 成都第一课隔离17天
留学第一课
“我很理解”
29岁的尼日利亚小伙萨尼是西南交大的博士新生。
尽管小伙用“无聊、乏味”来形容这17天,但对于“隔离”的做法,他还是表示理解。
昨天记者了解到,从8月中旬开始,成都就已经在对从疫区国家到蓉的人员展开健康监测,目前有30多人正在进行监测,而总共有70多人进行了监测。
成都第一课
“虚惊一场”
这期间,萨尼右臂的伤口还让大家“虚惊一场”。原来,这道伤口是他在骑自行车时摔的,缝针后又裂开,但小伙没注意,隔离第二天才被护士发现。”院长贾全芬回忆说,当时就怕伤口感染发热,而埃博拉的症状也是发热,如果因为混淆而影响判断,就麻烦了。
这学期,29岁的尼日利亚小伙萨尼(Sani)成为了西南交大的博士新生。但从9月22日到校算起,他在第18天才正式开始留学生涯。因为他的家乡是4个埃博拉出血热的疫区国家之一,他一报到就住进了医院隔离病房,每天接受健康监测。
靠着电话和网络,萨尼独自在校医院“宅”了17天,前天终于解除了监测,搬进了留学生公寓。
体温正常 解除隔离
截至10月8日,萨尼已“隔离”了17天,体温一直正常。校医院请示郫县疾控中心后,对方的意见是:他从9月19日入境到10月8日已有20天,可以解除在校医院的医学观察回学生宿舍,但体温监测要持续到10月12日。“知道能出来太开心了,一个人在里面确实太无聊啦!”
尽管萨尼会用“无聊、乏味”来形容这17天,但他对这项政策还是万分理解。他的家乡古绍(Gusau)是尼日利亚扎姆法拉州的首府,位于西北部。在那里,疫情并不是“爆发式”,人们不会谈“埃”色变,但大家会时常留意自己的体温,去银行、车站、超市等人多的地方时,进门要洗手,还要测体温。
据了解,在本届西南交大的留学生新生中,有3位来自疫区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的学生,他们全是博士。萨尼是3人中第一个到校的,而另两位几内亚的学生,因为航班不断变动,还未到学校报到。
类似人群 70多人
事实上,像萨尼这样的“隔离”,在医学上应称为“健康监测”,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医学隔离。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来看,仅从疫区来华(归国)的普通人和埃博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它们的医学观察办法和程度不尽相同,这中间需仔细判定。
一般来说,对从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来华的人员、来华前21日内有疫区旅行史的其他国家人员和从疫区归国的我国公民进行的是健康监测和管理,判定为密切接触者的,则展开隔离医学观察。如排除密切接触可能,则由目的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疫区来华(归国)人员每日做好体温监测等健康监护,监护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
学校要对学生实施医学观察,适当限制活动范围,原则上不安排与其他人员有密切接触,医学观察期间每日早晚各测一次体温。
昨天,记者从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从8月中旬开始,成都就已经在对从疫区国家到蓉的人员展开健康监测,目前有30多人正在进行监测,而总共有70多人进行了监测。在这其中,外国人还不到10个,大部分是从疫区国家回来的中国人,比如在西非打工的市民。
他们一般在家休息,不外出,由社区每日询问体温情况并上报,学校则负责学生的监测管理。
揭秘
和翻译聊天是每天最开心的事
两张床
两张单人床
一台空气消毒器
一个新装的热水器
新拉上的网线
两入口
房间有两个入口,一个是萨尼专用,另一个则供医护人员使用,两个入口的直线距离超过10米,中间还夹着一个拐角。
有交流
“我要吃苹果和香蕉”
怎么隔离?
食堂师傅来送饭
放在5米外后喊一声
萨尼9月19日到北京时,他已经坐了16小时的飞机。机场人员照例给他量体温,在确认没有发烧等症状后,便放行了。接着,坐了近两天的火车,萨尼于9月22日早晨到了西南交大,这也是他第一次到中国。
不过,还没来得及逛校园,萨尼就被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留学生辅导员池海“截”住了。早在一周前,池海就向萨尼发去邮件,详细解释了到校后需要“隔离”的前因后果。于是,简单收拾了换洗衣服,萨尼就住进了交大犀浦校区医院为他专门安排的观察病房。
两张单人床、一台空气消毒器、一个新装的热水器、新拉上的网线……这是位于校医院一楼最左角落的房间,显然它刚重新布置过。这里有两个入口,一个是萨尼专用,另一个则供医护人员使用,两个入口的直线距离超过10米,中间还夹着一个拐角。走医护人员入口,还要通过两个房间,进出的人员必须在这里换上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才能进入。
萨尼的每日三餐,由学校食堂的师傅来送饭,除了穿上隔离服之外,饭盒只能放在离病房门口5米的桌子上,师傅喊一声,萨尼便自己去拿,以避免接触。
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赶到后,做了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在确定萨尼不是埃博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后,他们嘱咐校医院,萨尼属于从疫区来华的人员,按规定要进行21天的健康监测,主要是每天早晚量体温。
日子咋过?
上网发邮件
给家里打电话
校医院安排护士邹应琼专门照看萨尼,不过,他们看到对方的时候并不多,只能靠短信来“诊断”。这位大姐保存着近30条和萨尼的英文短信,在短信里萨尼说“我需要一个杯子来刷牙”、“我要吃苹果和香蕉”、“能不能帮我买矿泉水”……不过能让他着急的,只有一件事,“网线坏了,能不能把它修好?”的确,对这个被迫“宅”在校医院的博士来说,网络和手机,是最宝贵的东西。
“隔离”的第一个星期,萨尼每天要花1—2小时给家里打电话或视频聊天,他把吃的东西拍成图片传回去,坚持跟家里汇报情况。在这间病房里,打电话、上网看新闻、通过邮件跟导师沟通,几乎构成了他全部的生活。
这期间,萨尼右臂的伤口还让大家“虚惊一场”。原来,这道伤口是他在骑自行车时摔的,缝针后又裂开,但小伙没注意,隔离第二天才被护士发现。“我们马上喊专门的医生每天换药。”院长贾全芬回忆说,当时就怕伤口感染发热,而埃博拉的症状也是发热,如果因为混淆而影响判断,就麻烦了。
每天问询身体情况涉及很多医学名词,护士们应付不过来,国际处就安排了3名学生轮流值班当翻译。萨尼说,和翻译聊天也是每天最开心的事,能趁机跟不同的人说说话,“后来我就不给家里打电话,而给翻译打电话聊天了。”
相关报道
成都军区抽组100人
将赴非抗击埃博拉
成都商报讯(吴凡 李斌 记者 张漫) 10月2日,根据总后卫生部通知,以成都军区总医院为主,联合昆明总医院、324医院、59医院、78006部队、78020部队,抽组规模为100人、60张床位的野战医院,做好赴利比里亚开展收治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各项准备。
据了解,此次任务与前期任务有三个不同:一是任务地点不同,由塞拉利昂改为利比里亚;二是规模有所扩大,从在全军范围抽组一个30人医疗队改为从成都军区卫勤系统按野战医院框架抽组100人医疗队;三是专业要求更强,对传染科等专业人员在数量上要求更多,在质量上要求更高。
10月3日,人员完成抽组;10月4日,队员集结完毕;10月5日,进行培训动员。据统计,此次抽组的100名队员中,有10人参加过2003年小汤山抗击非典任务,14人参加过赴黎巴嫩国际维和任务。目前,医疗队正在紧张进行物资筹备,展开埃博拉疫情介绍、非洲风土人情、防护服穿戴等知识和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