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优化营商环境 川渝两地首次协同立法本月将开花结果

25.03.2021  16:27

  川渝两地人大从法治建设入手,共同深入优化营商环境迎来新进展:3月24日召开的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田万国作的关于《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会议第三次审议《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

 

 

  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二次审议该条例草案后,省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省级部门、市州人大常委会及社会公众意见,并征求一些地方的有关职能部门和部分市场主体的意见;同时与重庆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开展协同立法,共同组织召开川渝两地优化营商环境协同立法研讨会,听取川渝两地六所高校20余位专家和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的意见建议。在充分研究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条例草案三审稿。

 

专章对多方面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作出规定

 

  部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家之前建议,要进一步增加川渝两地协同立法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川渝一体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经审议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地方立法作为四川与重庆开展的第一个协同立法项目,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田万国介绍,2020年两地人大围绕协同立法积极行动、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在立法工作上建立协同机制、在价值取向上凝聚共识、在具体内容上沟通一致,形成了条例草案总则对川渝两地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原则性规定,明确川渝两省市共建功能平台、统一服务标准、数据共享、加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协作、完善执法和司法协作机制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在条例草案相关章节作出对应性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川渝协作,增强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建立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经审议采纳了这些建议和举措,在草案中增加了“协同推进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九条)、“推进建立成渝地区‘12345’政务服务热线联动机制”(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四十八条)和“推进川渝两地法律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六十七条)等规定。

 

把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作为突破口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家提出,应当慎重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制度,防止适用该项制度的随意性和扩大化,避免给相关市场主体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在之前的调研中,部分市场主体建议通过立法把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引领社会信用的进一步改善。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经审议认为,信用制度宜由国家统一建立,目前司法和执法领域已经建立完善信用记录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和基础应当是政务诚信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三审稿规定:“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务诚信,持续提升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同时提出:“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和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机制。

 

立法明确对困境企业实施救助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家提出,现实中有一些企业,虽然暂时陷入经营困境,但其存在品牌、文化等无形资产,有一定的营运价值,政府如果对其提供一定的救助,企业可能会转危为安,实现新的发展,建议条例草案增加困境企业救助的内容。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经审议采纳了这些意见。

  草案三审稿规定:“建立人民政府与人民法院企业破产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破产过程中信息共享、信用修复、财产处置、企业注销、风险防范等事项。建立重整识别、预重整等破产拯救机制,促进困境企业及时获得救助。

 

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调研中有意见提出,应当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制度,邀请社会各界的人士担任监督员,发挥其在各自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引领作用,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实现精准、有效的监督。法制委员会经审议采纳了这一意见。

  草案三审稿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邀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作为监督员,对营商环境进行社会监督。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接受监督员的监督,及时整改查实的问题。

  据悉,《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拟于3月26日提交表决。而将于3月29日召开的重庆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一个议题是:审议《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审议后也将计划提交表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