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谈优化北京营商环境:多“向技术要潜能”

28.08.2018  07:26
▲北京夜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News.Sina.com.Cn
来源: n.sinaimg.cn

  原标题:优化北京营商环境,多“向技术要潜能

  秉持开放心态与“互联网+政务”思维,对很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这轮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北京夜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社论

  昨日下午,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现场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结果,北京市在22个试评价城市中排名第一。

  北京营商环境居首,合乎人们的观感,也为“首善之区”中的“”提供了注解。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时,曾提出北京等四个特大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目前看,北京在阶段性测试中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来的。去年9月份,北京市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推出了26项改革措施和136条政策清单。今年3月份以来,政策“礼包”再扩围,市27个单位联合制定、形成了“9+N”的政策体系,覆盖开办企业、项目审批、电力获得、缴纳税费等企业全生命周期。

  其成效也看得见。与以往呈现“小步快走”的节奏不同,这一年来,北京在营商环境改革方面的许多工作呈现大幅提升:进出口许可证一日内审结;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平均用时3.8个工作日;新企业办理时间从原来的24天缩短到了五天……

  这当然得归功于权力在市场面前愈加谦抑、各部门协同机制逐步理顺。而秉持开放心态与“互联网+政务”思维,对很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这轮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如果说程序上的进步是在做加法,那新技术的运用就是乘法。以成寿寺集体土地租赁房项目为例,该项目从2017年9月完成规划,到今年7月完成设计方案审查,再到本月开工,前后仅用11个月。这得益于“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审批。其多图联审、多验合一工作模式,还有市政公用设施接入推行的“一站式”服务,大幅缩减了办理时限。

  也正因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互通,以往单向度的链条式审批,转变为四通八达的网格化路径,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便捷、高效,本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属性,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越来越智慧、精准的技术对营商环境的塑造作用,也愈发凸显。

  今年年初,北京推出“市场监管风险洞察平台”,引发社会关注。与诸多互联网平台的算法类似,“风洞”整合互联网海量数据,搭建起企业族谱,为企业全景画像,精准聚焦企业“是谁、在哪、在干什么”,同时支持协同执法、信息公示等数据共享服务。

  这种实时在线监测,像是为监管方移植了一个“智慧大脑”,随时识别风险点,并迅速提供充分的信息引导监管方主动管控,降低风险。这种重心由事前审批转向事中监测,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购物、出行等数据都在勾勒智慧城市的轮廓。而营商环境优化,也遵循着类似逻辑——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的高效流转、形势的智能研判来完成各方的对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中间环节的摩擦和消耗,进而提高市场活力。

  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落地优势,技术带动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也是善于“借势”。期待北京的营商环境改革乘着技术进步东风臻于至善,也期待更多城市能借力技术,让营商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