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发布 分析称经济下行风险仍存

27.01.2015  12:54
核心提示:  1月26日消息,今日长江商学院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发布,2015年1月数据为54.9,较去年12月数据50.5略有上涨,高于50荣枯线。

  1月26日消息,今日长江商学院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发布,2015年1月数据为54.9,较去年12月数据50.5略有上涨,高于50荣枯线。

  但由于2014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经营状况数据均维持在我们指数创建以来的低谷位置,说明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的风险依旧存在,因此对首月的数据回升还是需要谨慎解读。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案例中心主任李伟对此分析称,中国宏观经济下行风险依旧存在,对于民营和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库存大、成本高”这三大问题给企业运营提出了很大挑战。

  企业承压与中国经济下行风险

  最新一期的BCI是2015年1月的数据,与2014年12月的50.5相比,BCI在本月升至54.9。然而,假如把时间跨度拉长至2013年12月,则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BCI在此期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性的下滑。具体来说,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BCI曾连续7个月下滑,2014年7月的BCI甚至跌破了50(50为指数的分水岭,以上代表乐观,以下代表悲观),其后两个月虽有反弹,但年底又滑至接近50的低水平。

  2015年1月的BCI虽反弹至54.9,但与2013年12月的69.6和2014年1月的61.9相比,其间的差距一目了然。BCI的下滑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整体趋缓,这与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发布的最新经济数据形成呼应,也进一步解释了受调查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管理预期是如何具体呈现中国经济的增长放缓。

  总体上看,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经营状况数据均维持在我们指数创建以来的低谷位置。3年多来,我们调查的样本企业,包括200家长江商学院在校学员和校友的所属企业,这些企业涉及20个省市自治区,跨越13个行业,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企业。最新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的高管们对未来的经营环境态度谨慎,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的风险尚未消除,经济结构还需要在市场压力下继续调整。

  趋势性下滑的BCI

      数据显示,上述四个分指数本月实现了全面反弹。销售前瞻指数由2014年12月的69.1微升至69.9,企业家对未来6个月的销售预期依然向好;企业利润前瞻指数从12月的53.8升至58.1;企业融资环境指数为41.7,比2014年12月的41.4有所上升,不过该指数长期低于50,上次该指数超越50还是2013年6月的事;最后,上月大幅下跌的企业库存前瞻指数本月收复了大部分的失地,达47.1。

  不过,就像前文所述,回顾过去14个月(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的BCI数据,其总体上的下滑趋势是毫无疑问的,这与目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感受保持一致。2014年中央政府制定的GDP增长目标是7.5%,2015年1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是,全年中国GDP增速为7.4%(这是过去24年以来的最低值)。虽然政府早就表态不会将7.5%作为一个硬性的指标,而且7.4%的增速在当前的全球经济中仍是一枝独秀,但这被普遍看作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明确信号,一股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讨论在社会上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市场认为,2015年中国GDP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早在2014年10月就发布报告认为,2015年中国GDP增速将放缓至7.1%。IMF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信贷增长放缓持续影响投资,同时房地产发展持续滞缓。而到了2015年1月20日,IMF又调低了自己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由之前的7.1%调至6.8%,而其对2016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仅为6.3%。相比于2007年14.2%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如今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在2014年初,中国政府就意识到经济增长可能疲软,因此加大了投资力度。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4年11月末,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总额近1.2万亿元。

  此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速是完全可能的,但他也强调这个增速的前提是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为此他曾主张,除了几个军工企业,其他领域都应该全部放开,完成市场化改革。

  压力之下也有乐观迹象

      2015年1月份,受调查企业的用工成本前瞻指数有所上升,从上月的88.3升至89.1,总成本前瞻指数由84.3升至85.7。企业成本端的指数长期处于高位,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巨大的转型中,劳动力成本和企业经营总成本的快速上升,正在加速消磨中国一度成为优势的低成本制造模式。

  随着成本不断上升,一些低端的制造业必然会转往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届时中国将面对两种可能:要么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要么是陷入经济停滞。换句话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是否可以培养出足够多的、和市场适配的高素质劳动力。

  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在2015年1月出现了小幅下滑,由上月的53.9降至本月的51.8,还在50的荣枯线以上,但非常接近。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4年12月的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为1.5%,2014年5月以来该指数连续下跌了6个月,直到12月才出现了微幅反弹。根据我们的调查,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最近两年虽有起落,但假如将2013年的数据与2014年的数据相比,则可以清晰的看到,2014年的数据在整体上明显低于2013年的数据。换句话说,企业家对价格上升的预期在2014年出现了明显的减弱。

  中间品价格前瞻指数在2015年1月继续下跌,2014年11月与2014年10月相比,该指数下跌了7.9,2014年12月与2014年11月相比,又下跌了10.1,2014年12月与2015年1月比,又下跌了4.4,目前该指数仅为28.1,这表明工业品价格非常低迷,产能过剩的情形没有实质性的改观,甚至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恶化。根据官方数据,2014年12月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为负的3.3%,跌幅在扩大。官方的PPI长时间为负数,上次为正数还是2012年2月的事。

  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我们计算所得的价格前瞻指数(消费品价格的状况相对好一些,但在趋势上也不乐观),都表明目前的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通缩风险,尤其是在工业领域。通缩预期将会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增加其经营困难,也会降低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与之相联系的是,很多银行贷款可能会因此而转为不良资产,这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是很大的考验。如果通缩的态势得以持续,金融机构将更加惜贷,债务问题将有持续扩大的趋势,这是中国经济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必须应对的系统性风险。

  不过,也有略为好一些的信息。企业招工前瞻指数由2014年12月的65.7升至2015年1月的69。企业投资前瞻指数由上月的68.9微跌至本月的68.2,虽有下跌,但仍处于高位(图表5)。这两个指数长时间表现上佳,这无疑会让人对中国经济保持一定的乐观情绪。无论中国企业面临何种困难,譬如成本上升、库存增加或产能过剩,但它们依然在投资和招工。增加投资意味着企业家对未来看好,招工则表明经济增速放缓并未带来就业的大问题,因此,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将全面危及就业的说法,还缺乏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