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致远】微纳仿生系统与智能化团队首届硕士毕业生升博喜人

26.06.2021  06:15

制造过程测试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仿生系统与智能化团队一直致力于超快激光微纳精密制造和超精密3D/4D打印制造方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尤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2021届硕士毕业生(团队首届硕士毕业生)中,有4名同学分别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和比率均为学校前列。

唐晓轩: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 级硕士生,清华大学 2021 级博士生。

时光荏苒,在西南科技大学漫长而又短暂的三年硕士生涯还是迎来了尾声。作为参加过工作的往届生,唐晓轩在工作经历中深刻感悟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与独特魅力,并对自身未来有更加明确的规划。因此,来到西南科大后,唐晓轩选择加入了最新成立,同时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科研团队,微纳仿生系统与智能化实验室。全新的实验室,陌生的设备,从未涉足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与第一次见面的同学们,对唐晓轩的科研生涯来说,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他勤奋学习以扩充基础知识储备,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以掌握领域内最新进展,最终给自己,也给悉心培养的老师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读研究生期间,唐晓轩在国际顶级期刊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经过努力学习与科研历练,他通过了清华大学博士生统招的英文、专业能力、科研素养等测试,成功被清华大学录取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

唐晓轩曾诚挚地感叹到,“科研不可能闭门造车,而生活更是离不开群体的帮助,在西南科技大学的这三年,我身边的老师们、亲人们、同学们都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各种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领域,对我的学习、科研、日常生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做出了各自的卓越贡献,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浓墨重彩,永不磨灭的痕迹。

回首往事,展望未来,唐晓轩表示“希望可以继续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不忘科学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成为一个对祖国发展有益的公民,一个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学者。同时也希望后来的同学们能够抱持理想,坚定信念,不断前进,不为贪图享受,随波逐流等偷懒思想所惑,坚信更多的耕耘必有更多的收获。世上没有漫不经心的成功,每份看似轻松的成功背后都是深思熟虑的努力,在梦想绽放之路,以梦为马,方能不负韶华。

崔泽航: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 级硕士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级博士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月无声的脚步迎来了2021届毕业典礼,在西南科技大学七年的学习生涯也即将结束,感慨岁月如梭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激之情,感谢课题组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精心栽培,帮助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从而迈向人生新的阶段。

回首2016年,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仿生系统与智能化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崔泽航说,在对“研究生”一词都尚未理解透彻之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研,感谢那时拼搏与努力的自己,才有了这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研究生学习历程。

在仿生系统与智能化实验室学习的三年,是受益匪浅的三年,是自我蜕变与突破成长的三年。作为团队的首届研究生,很骄傲,同时也深知自己需要做的应该做的更多。这三年可以说是相对辛苦,但更多的是历练与提升,与初入实验室时的稚嫩相比,自己增添了几分沉稳。

任何事情到最后都会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说明还没到最后”,这是我的导师李国强教授常说的一句话,也激励着自己一路前行。课题研究与成果产出对当时毫无经验的自己而言,的确是艰难而有吸引力的存在。李教授还说,“每篇稿子完成后,不修改三百遍,那都不叫学术论文”,这句话同样令自己印象深刻。它折射出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最终,经历一波三折式“投-拒-投”循环后,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崔泽航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

生命不息,拼搏不止”。保持求知之心,传承并保持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下一站星辰大海,未来可期。

肖林: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 级硕士生,上海交通大学 2021 级博士生

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获取的,而是孤独身影下经年累月的沉淀与积累。肖林自从进入实验室以来,一直秉持实验室“严谨、高效、卓越、创新”的精神,为了快速进入科研学习,每早8点到实验室,每晚10点离开是三年来的最基本要求。面对未知的知识领域,需要积极向智者学习。他经常请教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师长,学习他们优秀的思考方式与学术习惯;广泛阅读国内外论文及书籍,不贪多但要求质量,挖掘其中的科研思想,充分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汲取世界优秀学者的智慧;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蕴藏千百万年进化生存的秘密。留心观察自然界生物的奇妙现象,用心去了解、探索生物独特的奥秘,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了缓解淡水短缺问题的微纳仿生器件。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肖林在Chem. Eng. J, J. Mater. Chem. A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科研项目2项,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及校长奖学金提名奖等多项殊荣,并被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录取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在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后,肖林最大的感悟就是,“不是所有坚持都会有结果,但总有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养出怒放的蔷薇。未来也相信唯有水滴石穿般的坚持,才能突破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壁垒。

周茂林: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 级硕士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 级博士生

光阴荏苒,转眼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已逐渐进入尾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间总会在最后一刻给予每位辛苦劳作的人一份公平且满意的答案。

不负春光,莫负韶华。”对于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周茂林来说,在今年收到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是最令他感到自豪的事情。“回想起这段短暂且充实的校园时光,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刻认识到通向成功的道路总是一路风尘,举步维艰,但同样也具有拔丁抽楔、厚积薄发的乐趣。”周茂林同学说,一个以科学研究为生活主旋律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能够学以致用,这中间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挑灯夜读和披荆斩棘、循序渐进的艰苦奋斗。从研究生入学至今,他主持了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校级重点项目1项,参与科研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8.0以上,为中科院分区一区TOP期刊。获得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院级优秀学员等荣誉。

涓涓细流之所以能汇成浩瀚江海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这是周茂林研究生学习期间总结的心得体会。他认为在学习生活中,大家都必须学会合理、高效地管理时间,并通过及时确定计划来避免努力过程中的迷茫。同时,要注意完成计划的时间节点,持之以恒地努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周茂林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谦虚好学的劲头,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同样重要,正如《论语》所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相信这世界上没有漫不经心的成功,每份看似轻松的成功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努力。人都会遇到困难、甚至是绝境,只要不死心,努力坚持,慢慢地,也能克服,重新点燃生命的火花。

(刘芳池   编辑)(制造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