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晓:粮食供求“外松内紧” “粮忧”意识不容稍懈
全球粮食供求总体宽松,而我国粮食紧平衡格局常态化;国内粮价逐年提高保护了农民种粮利益,但进口压力不断增加;粮食家底充裕但政府掌控粮源偏多。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1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粮食忧患意识成为表达重点。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世情国情下的粮情
记者:2013年粮食库存总量保持较高水平,国家库存粮食质量总体良好。为什么更强调粮食忧患意识?
任正晓: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保障粮食安全,要准确把握国内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当前世情国情粮情正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全球谷物和主要植物油料产量均创历史纪录,供求总体宽松,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但我国耕地、淡水等要素绷得很紧,粮食产量增加赶不上需求增长、结构变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粮食需求继续刚性增长,紧平衡将呈常态。
记者:全球市场不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任正晓:2013年我国谷物进口接近300亿斤,大豆进口突破1200亿斤。全球每年谷物贸易量约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谷物年消费量一半左右,而全球还有8亿多人处于饥饿状态。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负责任大国,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饭碗还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还要看到,近年来持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利益,但国内外粮食价差不断拉大,进口压力不断增加。去年8月以来,主要粮食品种到岸价格均低于国内粮价,年末配额内小麦、大米、玉米进口完税价格每吨比国内低300—500元。这些虽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但也给国内粮食生产和市场稳定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市场起决定作用:彻底改革粮企产权制度
记者:怎么以新思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任正晓:归根到底是落实中央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决策,全面深化粮食改革。
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尚未经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连续减产和市场大幅波动考验,存在一些较突出问题。政府掌控粮源偏多,不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央和地方掌控粮食库存高于企业自主经营商品库存;主产区粮食库存占全国总库存3/4,多数是政策性粮食,不利于市场粮食自由流通。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不彻底。虽然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直在推进,但一些基层企业仍然吃“政策饭”,没有完全摆脱“收原粮卖原粮”模式,历史包袱尚未完全解除。
(原标题:粮食供求“外松内紧” “粮忧”意识不容稍懈——专访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