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件甘孜珍贵文物、八大非遗展演齐齐亮相北京

05.06.2014  17:12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袁玥摄影报道)“全国民族自治州成就展——圣洁甘孜?走进北京?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 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即是四川甘孜藏区发展成就暨旅游图片展、四川甘孜藏区精品文物及非遗项目展演。“展出共分为一个序厅三个展厅,总面积为2700平方米。”甘孜州博物馆馆长汤勇介绍,展出从5日开始,将持续到11日,为期一周。这期间,北京市民不花一分钱,就能领略到康巴文化的魅力。

百虎帐篷,首次在四川省外展出

据介绍,甘孜州地上地下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丹巴中路遗址;遍布全州15个县的春秋战国——秦汉之际的石棺葬文化;遍布全州各县的500余座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以其各个历史时期独特的寺院建筑,珍藏的各类造像、唐卡、壁画等艺术品以及瑰丽的宗教法器、供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甘孜州16个县,在4个县滞留半年之久,也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

本次四川甘孜藏区精品文物展厅,展出了200件来自甘孜州的珍贵文物。“展出的文物,主要来自甘孜州博物馆、石渠县俄热寺。德格印经院、理塘长青春科尔寺也有少量文物展出。

由于展厅时间、空间局限,本次四川甘孜藏区精品文物展,分为了古老甘孜、神秘甘孜两个部分。“古老甘孜让外界了解到甘孜州历史,出土的遗址说明,上万年前甘孜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神秘甘孜就是从民俗、宗教来体现。宗教已经是融入藏族的生活,它实际上也是民俗的一部分。藏族人生活和宗教交织在一起,所以展品从民俗的东西和宗教的器物慢慢过渡到寺庙里面的佛像。”甘孜州博物馆馆长汤勇介绍,本次展出的文物包括:

出土文物、生产生活用具、服饰、配饰、马具、法器、佛像、唐卡等。

文物中最为抢眼的要算是,首次在四川省外展出的清代虎皮帐篷,整个帐篷呈圆形,内拱呈穹。“目前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件虎皮帐篷,该帐篷的篷顶和篷裙由100张虎皮制作而成,底边镶有水獭皮、熊皮、豹皮等装饰,同时四周镶有海贝串成的吉祥图案。历史上只拿出来展出过三、四次。”汤勇介绍。

八大非遗展演,让北京市民领略康巴文化

据了解,自古以来,甘孜就是藏文化与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民族文化走廊,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康巴文化,形成了绚烂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甘孜州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省级项目56个,州级项目94个,县级项目422个;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4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85人。

北京市民在非遗项目展演厅,还能领略到甘孜州特有的八大非遗展演,包括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阿西土陶烧制技艺、藏族药泥面具制作技艺、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德格藏文书法、甘孜州南派藏藏医药(医典唐卡)、藏族噶玛嘎孜画派(医典唐卡),以及藏族牛羊毛绒编织技艺等八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藏族传统印刷工艺,是一门传承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技艺门类,目前全藏区仅德格印经院完整保留了这一传统的雕板印刷工艺,并在现代社会中仍在实际运用。因此,德格印经院被称为“中国雕板印刷的活化石”。其印刷技艺包括雕板印刷工艺和藏纸制作技艺两部分。从原料采集、材料沤制到刻板、印刷等工序,整个过程全部采用人工手工制作,别致而独具匠心。

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

藏族金属手工技艺,是指以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原料,辅以木料、动物皮毛等原料,进行生产、加工,制作成各种器具的手工技艺。在甘孜州境内,以白玉河坡的金属锻造品最负盛名。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的生产和发展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广大藏区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阿西土陶烧制技艺:

阿西土陶”产于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是藏家的传统土法手工艺品,又称“藏族黑陶”(因其烧制后呈黑色而得名)。其制作为纯手工技艺,复杂精细、取材独特,用其烹煮出来的食物味道特别鲜美可口,且有一定保健功效。其成品融使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兼具生活实用价值与审美欣赏价值。

德格藏文书法:

德格藏文书法是在卫藏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书法体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不同于卫藏、安多等地的书体,独具特色,自成一体,在整个藏区广为流传。有“德格书法是全藏区书法集大成之精华”的美誉。

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医典唐卡):

历史上将藏医药分为“北派藏医药”和“南派藏医药”。以康巴地区甘孜州为中心的藏医药称为“南派藏医药”。“南派藏医药”作为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继承、发扬、提高以及丰富藏医药内容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藏族噶玛嘎孜画派(医典唐卡):

噶玛嘎孜”绘画是藏族传统绘画三大流派之一,因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其绘画技法、色彩格调、颜料使用等有别于其他藏族传统画派而独树一帜。“噶玛嘎孜”画派主要流行于藏区东部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其盛行的中心地区和传承基地。

藏族牛羊毛绒编织技艺:

藏族牛羊毛绒编织是产生于藏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千百年来,藏民用于装糌粑、牛羊肉、奶制品、酥油、奶渣等饮食与服装生活用品的袋子,大都是用牛羊绒线编制的。其制作过程包含了原料加工、搓毛线、编织等工序。是藏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是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与民族文化内涵。

藏族药泥面具制作技艺:

面具制作是在藏民族独特的文化空间中传承下来的、以宗教文化内容为主、融合古代藏族和古印度艺术风格的一门古老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其中以甘孜州新龙县的药泥藏式面具最为独特和精美。传统新龙药泥藏式面具产品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具有不腐烂、不污染、不脱色、携带方便的特点。新龙药泥藏式面具中的“莲花金刚面具”、“骑狮护法神面具”、“黑色披风避邪法神面具”三种药泥藏式面具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