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百姓挪出穷窝奔上富路

10.08.2016  17:09

 

        易地扶贫,搬迁是手段,脱贫是根本
□李斌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8月6日,笔者沿着蜿蜒的村道来到仪陇县武棚乡肖家梁村。村道边,瓜香梨甜,绿树掩映下,一排排快要封顶的“小洋楼”格外显眼。“没想到能沾上政府的光,住进自己的楼房。按照这个速度,国庆节就能搬进新家。”肖家梁村村民郑上勇说。几十年来,他的一家一直住在闭塞山沟里,破落的土坯房,每逢雨天,屋顶上滴滴答答的漏着水。郑上勇做梦也想不到,今年的一个好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挪穷窝:
科学规划 精准搬迁
    仪陇有建卡贫困户2.54万户、贫困人口7.95万人。其中,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2.81万人,根据全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和“五年任务,四年实施”要求,今年,仪陇县总共要完成2101户6049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搬迁谁,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享受易地扶贫搬迁建房补助政策的对象是指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贫困人口,并依照“无房户、危房户、差房户及有意搬迁农户”为前提进行搬迁。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人均住户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辅助用房不超过30平方米。
    针对一代人修几次房、代代都为修房忙的实际,该县采取“八步”工作法,即贫困户自我申报—群众评议—乡镇审核—群众再评议—张榜公示—乡镇汇总—县上复查—生成数据,对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确保政策、项目、资金等精准滴灌到需要搬迁的贫困户。
    “大到聚居点的选址、户数,小到房屋结构、屋顶斜面,每一个细节都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参与讨论,集体做出决策。”新政镇马桑垭村易地扶贫搬迁户陈芳珍告诉笔者。
如何搬:
政府主导 群众主体
    仪陇县发改局负责人介绍,该县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突出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在搬迁方案的制定上,充分尊重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在决定是否搬迁的问题上,不搞大包大揽、不搞行政命令,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由真正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群众说了算。
    搬迁农户在住房全面竣工,完成拆除旧房后向乡镇、村提出验收申请,由乡镇、村组织人员验收合格并备齐相关软件资料后,统一向县指挥部提出验收申请,由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验收,凡未按住房建设标准、年度安排建设的一律不予验收。
    当住房主体完工后由农户申请,乡镇验收,报县指挥部备案,拨付补助资金的60%;住房全面竣工后,达到设计要求,完成拆除旧房,由乡镇统一申报,通过县级验收后拨付剩余资金的40%。采取打卡直发方式拨付到搬迁农户。
能致富:
完善配套 培育产业
搬进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只是房子漂亮,如果产业支撑跟不上,农民不能持续增收,搬到新的聚居点也留不住人。如何留住人,能致富?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是必然选择。
    “群众搬迁到哪里,基础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公共服务就布点到哪里。”仪陇县发改局负责人介绍。
    光华乡枣子沟村虽毗邻嘉陵江畔,却是典型的高旱山村,在精准脱贫的进程中,该村共有28户易地搬迁户,其中集中安置15户,分散安置13户。如今,这里已发展了核桃、樱脆李等产业。村支书罗正说,我们采取“业主带项目、出资金、出技术,农户出土地,整村连片推进”的方式,引进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带动全村农户发展樱脆李产业,目前已种有220亩。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根本,整个搬迁工作必须以贫困户为核心,通过搬迁使贫困户越过贫困线,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仪陇县委书记陈科在全县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