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以爱与责任 守护生命的绿色通道
2014年9月15日晚20:30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大楼里一如往常,总值班电话的突然响起打破了宁静。电话来自医院对口支援阿坝州某基层医疗单位,对方称该院现接到一批交通事故群体伤害病人,请求附属医院指导协助诊治,并做好接受重伤患者准备。 总值班立即报告附属医院分管副院长杨进,并按照医院相应制度立即启动《突发群体伤害应急预案》。
21:00,杨进、急诊科主任梁隆斌、医院行政总值班及院内其他专业团队专家陆续赶到急诊科,急诊科的全体医务人员更是在护士长带领下整装完备、严阵以待。这其中,有才结束劳累工作在家中轮休的,有明天一早就要到岗值班的,还有不少是刚下白班到家一个多小时就又赶回来的,在他们脸上,隐约看得到一丝疲惫,但看不到一点怨意,因为他们都知道,急救电话就是医务工作者的“作战”令。
“诊室和抢救区腾出来了吗?转运过来的患者需要和其他患者区分开来,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杨进带领院内专家组成员在现场对接诊准备工作进行细致复查。
“腾出来了,也已经向现在的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他们都表示理解及支持。”急诊医生何荷回答道。
“包扎用物、检伤标识准备够了吗?患者送来后要根据患者的伤情迅速通知相关科室,让他们做好准备,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急诊科熊护士长一边安排一边再次确认。
“准备好了,根据事先得到的信息,我们已经提前通知了相关科室,他们也在积极准备着。”护理组组长唐圣凤回答道。
23:10,第一批救护车呼啸而来,接待组成员立即迎接了上去,一边向随车的医务人员了解病情,一边将患者护送入急诊预检分诊处。
这时,预检分诊组的成员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根据患者的伤情进行分诊,所有的患者在身上醒目位置贴上了分诊标识,不同颜色的分诊标识表示不同的病情等级,危重的红色标识立即送入抢救区,黄色标识则进入诊室接受治疗、绿色标识患者则在等待区等待治疗。
抢救组成员立即核实患者信息并为患者佩戴好手腕带,并按照一位医生一位护士组成小组固定救治一位患者的方式进行处理,避免因现场人员较多,出现混乱。
“心电图、术前血、吸氧、监护、生命体征…………”刘杨医生不停下着医嘱。
“心率84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26/82mmHg、血氧饱和浓度98%,生命体征正常…………”护士王琦怡也迅速执行医嘱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立即建立第二条静脉通道,带好院内出诊箱和监护仪,马上通知CT室,我的这个病人病情较重,需要优先进行检查”徐尚刚医生快速下达了医嘱。
“第二条静脉通道已建好,CT室也准备完毕,我们现在可以立即护送患者行CT检查。”曾麒羽护士迅速完成操作并向徐医生汇报。
“目前已到达3批救护车共4辆,11名患者,其中3名患者较危重,处理后已由医护人员护送至相关科室入院,还有3批患者共12人仍在转运途中。”检伤分诊护士杨娇不停向现场应急指挥部汇报。
抢救区医护人员的指令此起彼伏,大家有条不紊地为患者忙碌着。时间悄悄流逝,转眼就到了凌晨,但是没有一个人松懈,仿佛不知疲倦地继续忙碌着,处理完一位患者就立刻马不停蹄地投入下一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
大家在紧张救治转运来的危急患者时,也没有忽视其他的急诊患者,医生组的余明海、朱俊臣、李鹏、吴冬和护理组的杜茂婷、陈晓丽、张丽梅边开展积极治疗,边耐心地为患者解释,在患者的的解和支持下,为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到了极大的便利。
9月16日凌晨2:00,在医院统一指挥和急诊科全体同仁的齐心努力下,23位患者全部完成了急诊急救和相关检查,顺利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急救处置过程中,这样的话语不时传入医护人员耳中:
“感谢你们的耐心和热情,让我们在异乡遭受不幸后还能感受到心的温暖”
“我相信你们的技术,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谢谢…谢谢……”
不同的口音,一致的感谢,就是对附属医院里这些生命通道的守护天使们的感激。或许,这也就是尽心守护着生命与健康的医护工作者勤奋工作的动力源泉,是支撑他们在医疗工作中团结、仁爱、奋进、创新的力量!
(附属医院 供稿 编辑 肖乃田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