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民 巴中乡村盛开文明花
通江县空山乡中坝村女子腰鼓队在排练节目。
初冬时节,徜徉于通江县广纳镇渠江村休闲广场,老人、小孩或健身、或嬉戏、或跳舞,各得其乐。文化大院内,村民在农家书屋里学习致富技术、孩子在老师指导下写字作画和弹琴唱歌、老人在棋类室内捉对“厮杀”……环境优美、邻里互助、生活多姿,一股文明之风迎面而来。
这是巴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培育新型农民、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为抓手,深化创建文明村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文明之花在乡村盛开。
新环境催生新生活
或漫画写意、或墨宝纪实,倡导文明的标语专栏与凸显川东北民居风格的新村浑然天成。寓意“团团圆圆”圆鼓状的“乡村大舞台”,精神饱满的村民或游客,跳“坝坝舞”,打羽毛球……这是平昌县驷马镇当先村的乡间生活场景。
谁曾想到,在2012年前,当先村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产业缺乏、年轻人大量外出的“空心村”。短短几年间,巴中市大力建设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当先村是首期实施该项目的村,小青瓦、木花窗,凸显着川东北民居风味的“巴山新居”,或组团在蜿蜒的青石板路旁,或散“种”在河畔丛林深处,依山傍水,留住了乡情、记住了乡愁。
目前,巴中全市建成“巴山新居”15.4万户,中心村81 个、聚居点1549个、农村廉租房3705套。住上好房子,还得有好配套,巴中新建的中心村、聚居点还有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卫生计生室、农家购物中心、垃圾储运点“六有”,村民们的生活“一步跨千年”。
新生活培养新习惯
近日,在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大水井聚居点干净整洁的村道上,村民张孝珍提着一袋垃圾从屋里出来,径直走向不远处的垃圾桶。
垃圾入桶,这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如今在巴中农村村民中已经养成的文明习惯在全市并不少见,新的生活方式促使他们养成了新的良好习惯。
这些新习惯背后,是巴中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注重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浸润与法治约束等“三个结合”的思路在支撑。
在具体实践中,“巴山新居”是形,精神文明为魂,农村形态文明、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农村贫困群众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过上现代文明新生活。
工作上,坚持城市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市民化。此外,该市还深入开展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等各类活动。同时,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新文化助力新文明
“左右左,左右左……”12月3日,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文化广场上,由夫妻结对的“两人三足跑”比赛正在激烈进行。当天,该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趣味运动会,合力运南瓜、抢运玉米、剥花生、拔河等以家庭、村组为单位,考验夫妻、婆媳、父子、村组团结协作的运动项目在乡间开展,现场欢笑声汇成一片。
让村民们高兴的不仅仅是运动会,当天,县上的宣讲团带来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惠民政策、法律知识、科学技术等宣传,县城的文艺宣传队也送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环境变美了,乡村的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也不能落下。”通江县文明办副主任王波说。
巴中市坚持以文化民,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目前建成巴文化、红色文化、孝道文化、乡贤文化等特色文化村(社区)214个。组建红叶乐团、翻山铰子队、拐棍宣传队等群众性文化队伍140余支,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88个、农家(社区)书屋2603个、农村道德讲堂1576个、文化院坝1620个。
农村精神文明硬软件建设的长足进步,大大促进了乡风民风的转变。恩阳区钟家坝村、平昌县中岭村被表彰为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雷华宗,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周尚聪,最美乡村教师廖占富、张兴琼,四川“十大扶贫好人”杨彬、汪其德等先进典型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