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改革为基础的微刺激是新常态

11.06.2014  12:17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在不同场合表明,对宏观经济政策实施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央行两个月内二次使用“定向降准”的调控手段,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并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不少市场主体由此对包括货币政策全面降准寄予了厚望。这一期望甚至影响到国际资本市场。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微刺激其实早就实施了,甚至可以说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轮微刺激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出发,把握未来宏观经济走向,与其过于关注微刺激,不如关注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与落地。

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挡期,这种换挡不仅意味着增长速度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增长动力的转换,由行政主导转向更多地依赖市场主导,由投资主导转向更多地依赖消费主导,由工业主导转向更多地依赖服务业主导。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需要确保增长速度不低于7%-7.2%,以防止宏观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但更需要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上有重大突破。坦率地说,宏观经济政策很难改变经济的基本面。不要说微刺激,就是再来一个四万亿的强刺激,恐怕也难以把增长拉升到传统的高增长水平,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增长隐患。这已成为各方共识,也是为什么决策层把重心放在改革上的基本出发点。

例如,三中全会后,高密度地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仅这段时间,营改增的扩容,电信市场的开放,民营医院医疗价格的放开等,甚至包括推出民营经济投资的项目等,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这些措施可以被理解为微刺激,甚至可以被理解为扩大投资稳增长,但其直接效应是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尤其是释放社会资本活力。

从这个角度看,把微刺激建立在改革基础上,而不是把改革建立在调控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新常态”。治大国若烹小鲜,宏观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而略作调整的微刺激或者微调控,将成为常态。但这些微刺激与微调控,都是建立在改革基础上。改革的落地,比政策的落地更影响全局。也正是如此,决策层更为关注改革的落地与实施。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抓落实”,不仅强调政策调整,更强调改革措施落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到这个程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量上的审批数量削减的问题,而是真正地落到实处,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交易费用明显下降等好处,从而有效改善企业对市场的预期。诸如此类的改革措施还有相当多,能否一一落实,成为考验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

(匡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