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期" 增厚新经济生长土壤

09.01.2018  08:40

  □本报评论员 张雨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包容,是对创新者的尊重,是对新经济的助推。

  近日媒体报道,成都市将对初创期新经济企业试行“包容期”监管执法制度:除违法犯罪、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外,对非主观故意、没有造成实际危害或危害较小的轻微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指导、行政约谈、责令改正等柔性措施。成都态度鲜明,让新经济企业“多飞一会儿”。即使有问题,也不一棒子打死,而是区别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对初创期新经济企业成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经济,是成都“再出发”的必然选择。这座古老的城市,已走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中后期阶段,再依靠传统工业,难以肩负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通过发展新经济,培育高端成长型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各种各样的风险,也势必对传统行业乃至传统规则带来挑战和冲击,在此过程中,甚至可能出现一些“不合传统”的现象。因为,发展新经济既是对新兴领域的探索,也是对传统模式的挑战。任何新生事物,初生之时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其发展过程也会伴生新的问题。这些不走老路的新经济企业,在发展壮大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风险,在创新创造中也必然会有“破与立”的过程。

  如此,若相关部门管理过于苛刻,对新生事物仍套用现有管理办法一刀切,对新经济的培育与发展难免会带来一些影响。新经济能否长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活跃程度和创造力度,若一有问题就管死,也许今后不会有新问题出现,却也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不妨听听李克强总理是怎样说的:“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举出此例,是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多些“看一看”,少些“一刀切”。一刀切下去容易,被切掉的创新之苗,重获新生就难了。

  多些“看一看”,在成都的落地落实中或许就包括这个“包容期”,从而为新经济发展设置创新的缓冲空间。当然,“看一看”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放手不管,看到问题当然要管,但要讲究方式方法,多采用行政指导、行政约谈、责令改正等柔性措施,不仅是对新经济企业的保护机制,也是鼓励企业大胆创新的务实之举。

  但愿在“包容期”的激励之下,成都的新经济企业能够乘势而起,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