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5道"防火墙" 确保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聚焦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4月11日召开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如此定位“舌尖上的安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低端过剩、中高端不足状态亟待改变,“从吃饱到吃好、吃得放心安全。”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是产量第一位,质量效益是短板。
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怎样?如何尽快补齐短板?
□本报记者 李淼
>>现状
安全创新全国领先,省级监测合格率99%以上
3月,射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发出预警:本地菜薹可能出现安全隐患!
工作人员叶桐立即启动视频监测,查看基地蔬菜长势,各地结果汇总显示:在安全范围内。“系统对比往年进行大数据分析,发出预警。”遂宁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千里眼、顺风耳”系统和三级监管队伍,将田间风险防范于未然。
2015年,遂宁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在线监管视频系统。4月11日,射洪县与其它4市、38县一起获省政府第三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授牌。
4月初,省农业厅发布数据:一季度新增“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地标农产品)363个,全省总数已达5269个。
四川多项创新举措全国领先:率先建设追溯信息平台,132个县、659家企业的3300多个产品已纳入管理。农业部在四川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基础上,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广元等5市和龙泉驿等72个区县已成为省级示范,安县等4县被纳入国家安全县创建试点。
近年我省主要农产品省级监测合格率保持99%以上,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
>>短板
小、散经营缺陷大,基层监管力量弱
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短板依然突出。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禁用物质、加工销售病死畜禽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丁明忠分析,主要是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些不良商家违法求利。日前我省启动年度禁限用农药等7大专项整治行动。近年,我省已查处案件8866起,为农民挽回损失2.12亿元。
千家万户“小农经济”无法承载安全之重。我省2000多万农户户均耕地不足0.2公顷,700多万养猪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户仅占39%。“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利于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等安全技术推广,也不利于全程指导和监管。”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唐丹表示,必须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实现监管视角全覆盖、流程全参与。
基层力量薄弱。目前,市州和涉农县监管、检测、执法机构级别全覆盖,全省配备专兼职监管人员4.8万余人。但还普遍存在“一少两缺三低”,即县级监管机构人员少、一些乡镇村社缺岗缺人;县乡普遍缺专项监管经费、执法及快检装备;人员职级待遇、能力水平和工作规范化程度低。监测预警能力也支撑不了需要,如取得法定资质机构仅占建成验收一半,贫困和民族地区难以引进留住人才。
>>发力
提升五大能力,5年内基本可追溯
今后我省主要农产品合格率要稳定在97%以上。实现目标,必须尽快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标准、治理、追溯、监测、队伍五方面能力。
提升标准。遂宁船山区唐家乡金兆猪业合作社联手高金食品,统一供应猪苗、饲料、兽药和防疫消毒,交农户寄养,再保底回收。“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规范。”猪场负责人罗彬举例,来买猪的都要提前2天住下,消了毒才能进场。“省上正研究制定品牌农业方案。”丁明忠介绍,这是标准化重要方向,今后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打造一批安全优质品牌,利益导向推动标准化。
加强治理。我省将逐步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并抓好投入品监管,让农作物“吃”得安全。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农药和肥料利用率4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达30%,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追溯管理。年底前将建成国家追溯管理平台。我省也要求各市县搭建好本级平台并对接省级平台,“最终变成经营主体安全优质产品的展示展销平台,市场流通与消费选择直观可靠的查询平台,政府在线监管、召回快捷和追踪精准的监管平台。”省农业厅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张履平表示,力争5年内规模经营主体、主要获证农产品和农资产品基本可追溯。
建立四级联动风险防范机制。我省将借省级示范县、国家安全县创建之机,从人防、物防、技防全面完善提升监管网络和基层能力素质。
我省还将强化食品安全作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内容,重点严厉打击非法添加禁用物质、加工销售病死畜禽等行为,建立完善问题约谈、情况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举报人实施奖励和保护,加快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红黑名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