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传递困扰着扶贫

06.05.2014  11:21

5月3日,“如何看待‘拼爹’现象”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圆梦计划”复试讨论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事实上,“拼爹”现象在显现了众多“富二代”等优越的生存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凸显着“贫二代”、“负二代”等艰难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境遇。

荷马史诗》中这样写:“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中国传统谚语也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说法。贫困的代际传递,严重困扰着扶贫工作的有序进行,也让城市贫困人口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年复一年地消磨着。

2006年3月,“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更加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扶助,通过寄宿学习、家庭寄养、社会托养、免费职业教育等,改善其成长环境,防止贫困代际传递。“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代际贫困出现的原因极为多样,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目前我国面临两方面的国际竞争:一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二是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竞争。前一种的“探底竞争”,可能导致各国普通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偏低。第二种竞争中,最有用的资源是稀缺供应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这使得各国竞相以高工资吸引高级人才,从而形成“探顶竞争”的局面。这两种竞争同时作用,就会导致不同人口的福利待遇差距拉大,并影响着城市代际贫困的存在。

另外,破产国企的下岗职工,很多走入了“思维定势”,长期从事单一工种,很难有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技能,逐渐演变为城市的贫困人口。一些媒体把他们称为“4050部队”,其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中以下,没有技术专长,原来多为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年龄偏大,一般在40到50岁之间。特别是贫困户家庭人口多,就业少,家庭负担非常重。长辈的生存困境,往往也会在思维、行为方式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加上相比较为劣势的就业和发展环境,贫困的代际传递也变得似乎“顺理成章”。

在扶贫过程中,福利政策还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各项社会保险、救济措施向贫困户倾斜的力度依然不够,因而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社会保险、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等制度缺位与失效,也在产生着新的城市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