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洒泪代表谈“走廊医生”:医护人员集体受伤 心里觉得委屈

23.01.2014  13:41

    化解信任危机 重在相互沟通理解

    代表委员热议“走廊医生”引发信任危机话题——

    主持人:记者 罗向明

    嘉宾:

    王军

    省人大代表、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兼病区主任

    里赞

    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罗玮

    十八大代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本月初,媒体报道了绵阳市人民医院原超声科主任兰越峰因反对“过度医疗”而成为“走廊医生”事情后,涉事医院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两会上,有关“走廊医生”的话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议论的焦点。事件背后到底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

    洒泪代表解释委屈原因

    记者:“走廊医生”事情为何引发这么大的社会反响?折射出什么道德问题?

    王军:这件事原本是医院和医生之间的纠葛,但因为提及“过度医疗”,瞬间被放大,其背后是医患之间相互不信任的集中表现。

    有个事情我想借这个平台解释一下,那天在会场大家谈论“走廊医生”话题时,我忍不住哭了,我哭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是想到这些年医护人员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出生入死,却难得到社会应有的公正评价和尊敬,反而因为极个别的事件,集体受到伤害,心里觉得特别委屈。

    里赞:这件事放在当下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审视,可以说是社会失信、失范的一个具体表现。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只是社会乱象中的一个例子。

    罗玮:这个事引起这么大反应,可以说是社会各种矛盾的一次宣泄。有的人价值观、社会观有些扭曲,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相互间提防、不信任。

    没有信任无从谈其他

    记者:前阵子反复被爆出的“扶老”事件,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相互信任,那么信任与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王军:很多矛盾、对立都是从相互不信任、相互猜忌产生的。打造和谐社会,信任是基础。退回十多二十年前,那时的技术条件远没有现在好,但医患关系非常融洽。现在病人和医生之间变得相互不信任、不理解。

    病人到医院看病,应该和医生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共同对付疾病。然而,现在有些病人来看医生,一开始就有防备心理,还没有看就想着“又要遭好多钱”,而有些医生见病人和家属有情绪,就宁愿不看病,先保全自己。病人和医生之间你防我、我防你,医患之间咋能和谐。

    里赞:当最基本的信任都变成奢侈品时,社会的文明、和谐、友善等都会成无根之木,也无从谈起了。我们原来很多好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走向市场中渐行渐远,被边缘化、淡化了。

    罗玮:没有信任,何谈其他?原本我是真心希望帮助别人的,但总会有部分人在背后说“你看吧,又在作秀了”,这种不相信,不仅打击了帮助人的积极性,还让更多想帮助人的人望而却步。

    解决危机沟通很重要

    记者:有什么办法解决“信任危机”?

    王军:要解决“信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国家层面应该加强依法治国,明确事理责任,在法律和规则面前,大家都要一视同仁,人人平等,谁的责任就该谁负责。医患矛盾一直僵持下去,最终伤害的是病人和社会。医护人员要多站在病人的角度着想,尽最大努力保证诊疗安全,减少病人负担。期望大家尊重医学,抱着共同对付疾病的心态,相互理解,有诉求及时沟通。

    罗玮:要解决信任危机,首先要加大好人好事宣传,不要总宣传一些让人很气愤的事情。同时,要健全法治建设,不要仅仅用道德来约束某些不道德的行为。

    里赞:不能空洞地谈信任问题。信任的基础除血缘关系外,更要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现在社会各层面的沟通平台很少,使得沟通不充分。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和道德两个轮子要同时驱动,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一方面着力构建道德体系,从家庭和教育入手,在基础教育中加强道德伦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