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精准扶贫 确保7000万人不被“平均”掉

13.03.2015  15:12

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不掉队

  “去年,我国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如果一平均的话,全国都小康了。但还有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怎么办?”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主席王富玉今天的一席话,引出了“反贫困”的话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我国目前有7017万贫困人口。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精准扶贫,寄望通过制度设计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切实解决“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实现全面小康“不掉队”。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宣化县东望山乡常峪口联合党总支书记郭建仁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就在精准二字。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精准调查是不是贫困户;二是精准调查贫困原因是什么,是缺乏劳动力,还是因病或孩子上学;三是在确定贫困户后,拿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策。如果家里有劳动力,要用产业扶贫,没有劳动力,是否可以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造血”,而不是总“输血”。

  扶贫就像中医看病,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精准扶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准药,治好病。

  王富玉委员说:“当前贫困地区的主要问题,一是收入低,二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欠账多,三是公共服务水平落后,四是产业发展滞后。”他建议,国家投资要精准投向贫困地区,制定目标任务,倒排时间进度,量化投资力度,保证精准投资、实现精准脱贫。

  在此方面,甘肃做了积极尝试。甘肃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涉及甘肃的就有3个,全省有58个片区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问题在全国都是典型的,贫困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去年甘肃加快水、路、电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富民主导产业,加快异地扶贫搬迁,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了减少140万贫困人口的目标。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这几年,一大批交通、水利、住房、饮水项目的落地实施,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等主导产业的加快发展,双联惠农贷款、设施蔬菜和草食畜牧业贷款的规模投放,都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存发展条件,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主席冯健身看来,在精准扶贫的同时,更要通过产业政策倾斜,增加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得贫困地区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和外力帮扶尽快脱贫致富。“一方面,通过税收、利润补贴等政策发展农村金融和扶贫金融,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中,将资源和税收尽可能多地留给当地,提高当地产业发展能力。

  ( 中工网记者 康劲 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