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先锋谱】林娜: 热情满 再出发

16.01.2015  12:41

 

作为2013年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的外国语学院教师林娜,2014年末又获得了“唐立新优秀教师奖”。

与今天的八零后九零后一样,谁没有过不知路在何方的困惑呢?面对一份工作,又有几个人能够将热情进行到底呢?回首在西南交通大学任教的12年,林娜走过了迷茫、低谷和怀疑自己的阶段。但她很庆幸,性格中的坚持和对英语的热爱,让她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个个“”。

回看林娜的这几年,可谓成果颇丰。

2006年,美国Ford Foundation“福特奖学金”和英国政府“新天才”计划奖学金“Scottish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2008年,主持“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项目”;

2010年,主持西南交大百人项目计划;

2012年,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四川赛区二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奖选手指导教师、主研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项目:传媒推动城市形象建设的路径——以本土传媒助推成都“充分国际化”为个案;

2013年,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获得《新闻英语》校级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立项;

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十佳先进个人”、入选西南交通大学高层次人才系列“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四川省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PT)“都江堰国际论坛口笔译术语库建设”立项指导教师;

林娜的论文《移动新闻阅读的机遇与挑战》、《谈受限汉语在机器翻译中的运用——以中文简历英语为例》、《美国报业全媒体的现实困境》《从全媒体热看媒体软实力的构建》、《从平板应用看报业的数字化未来》等多篇论文在《中国记者》、《新闻界》、《理论与改革》、《中国报业》、《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等刊物上发表。

林娜是自由口译员,曾担任都江堰国际论坛口译、翻译顾问;英国领事馆“梦想与团队”、“中英校际连线”论坛口译;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口译;成都市校长培训、领导力系列培训口译;中国儿童教育国际研究中心成都项目口译。同时她还是资深笔译和审校员,从事高端笔译和写作。

学习和积累是带来好运的关

2002年林娜刚刚留校任教,那时的她渴望在工作教书之余有更广阔的平台。当年成都市开始有了第一份地方性英文报纸,林娜在交大的报栏橱窗中看到了这份报纸并默默地记下了报纸左下角的电话号码,然后她打了电话到报社毛遂自荐,得到的答复是“我们目前不招聘人。”面对这样的回答林娜没有气馁,她带着自己的简历去了报社办公室并留下了简历。不久以后,报纸需要一篇关于校园的报道,编辑找到了她,她采编的英语新闻得到了认可。这时,恰好有英文编辑离职,于是林娜得到了兼职英文编辑的工作。这也许是运气。但是,林娜对运气的解释却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除了自己的坚持,本科四年加研究生三年对于专业的学习和积累才是给她带来好运气的关键。”这是林娜总结工作中第一个重要的“”。

教书的过程中,林娜遇到了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沮丧、忧虑。此时,林娜总会对他们说,“不喜欢英语可以,但仔细想想你喜欢什么,然后去努力。”可是很多情况是,学生不喜欢英语,但是又说不出来到底喜欢什么,不愿意去努力。此时林娜就会直接指出他们的问题,因为她认为学生是不需要眼泪的,他们需要的是醒悟和行动。在2013年邀请翻译公司总裁为翻译硕士学生举办的一次讲座中,一名学生提问,“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找不到怎么办?”主讲人某翻译公司老总这样回答,“十几年来,我从不寻找,我只相信行动。”林娜补充说,如果只是一味地寻找,那可能一万年也找不到。不停地追寻是浪漫的好事,但前提是目标明确,在行动中去追寻。

教书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一 把火

林娜的第二个重要的“”在2006年,当时她获得了英国政府全额奖学金,去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同时,也获得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全额奖学金,也可以去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她还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项目,也顺利地拿到了昆士兰科技大学给予的学费全免资格。这一年的经历,让林娜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一切皆有可能。

出国深造,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找到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从而进行研究和教学一直是她作为一名外语教师的梦想。2005年,林娜开始准备托福雅思考试。由于自费留学费用高昂,因此一开始她就下定决心要申请全额奖学金。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所有的信息、材料都得自己查找和准备,工作量浩大,但是这是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从中她提高了“搜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的申请取决于良好的专业水平,林娜的雅思考试取得8分,旧托福考试650分,这是长期英语学习和积累的结果。她把自己的这些实践传授给了不惜花钱多次报考雅思或托福、但不能取得理想分数的学生。林娜说,学习不能浮躁,要打好基础,同时也要认真总结考试经验,盲目地相信考试秘笈只会适得其反。林娜留学申请的顺利通过还在于她报社四年的兼职经验,让她拥有了除教书以外的见识和能力,她的翻译量达到20万字,也多次采访和采写英文报道。

奖学金的申请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林娜在教学中发现交大本科生的出国率不高,出国意愿不高,对出国想都不敢想的学生占大多数,似乎出国是高富帅和白富美的专利。为此,她告诉学生,“虽然出国的人不乏家境富裕者,但是在国外我见到更多的是靠着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社会不是绝对公平的,但是不去努力连争取公平的机会都没有。

解决出国经济困境的途径就是全额奖学金,大多数人对此都认为怎么可能轮得到我呢?林娜认为如果不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一味地等待别人的给予,等待机会的降临,那么就相当于关上了机会的大门。2006年,她首先申请了英国政府著名的“志奋领奖学金”,没有成功,接着她看到了“苏格兰国际奖学金”。面对这个全中国只有七个名额的奖学金,大多数人会觉得,“志奋领”几十个名额都落选了,七个名额有希望吗?但是林娜坚持去尝试,结果得到了去北京英国领事馆面试的机会。到了英国之后,林娜见到其他奖学金获得者,都是各行资深从业者,相比之下她是唯一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得此幸运可谓辛勤付出的结果。

同年,她还获得了福特基金会的全额奖学金,可以去美国读硕士。因为当时英国领事馆已经帮她办理好了签证,所以她放弃了美国留学的机会,但是这个经历是对她努力的最大肯定。挖掘自身的潜力,意味着找到并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而不是拿自己的短板去自惭形秽。这些年,林娜看过许多学生想出国,但是仅限于去想一下,从来不采取行动,不去查找资料和尝试。还有学生一味地依赖中介公司,花费了金钱,却损失了一次自我挑战和学习的机会。2007年底,林娜留学回国以后开始去投入工作和教学中。有了国外的经历,她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国内的教育。当她换了个视角看世界,她发现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美好,开始真正地领悟教师工作的内涵,并加倍地热爱她的事业。

对于教学,她认为老师首先要用专业的水准征服学生。过去常常把教师比喻为蜡烛,赞扬教师给予学生母亲似的关怀。但林娜认为,一个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有爱的人。如果不是,将很难传道授业解惑,并且最好的教学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成功学,而是树立榜样,甚至是成为偶像。现在的学生从小受到家族许多成员的关注,他们也许并不需要母亲般的挂念,他们更需要指引、需要激励,用时髦的词说,需要教师成为他们的“soul mate”——灵魂的伴侣。专业的知识、广阔的见识和眼界才能使教师保持旺盛的活力,并且与时俱进。教育尤其需要方法,内容和方法应当并重,不然即使是作为蜡烛,燃烧自己也未必照亮别人。

林娜在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收获了颇多感动。在一次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校级选拔赛中,一名英语二专业的同学请她帮忙看稿子,林娜以一个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帮助他修改。虽然这位同学未能闯入决赛,但从那以后,他在感言中说道,林娜老师是他大学遇到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这个事情对林娜触动很深,她感到“我们的学生太需要教师专业的指导,太渴望教师的耐心,我只是教过这名学生一门课,帮他改过一篇稿子,就让他如此铭记,作为老师,有什么理由不去有担当呢?”在工作中,对于学生请求写出国推荐信,改稿子,林娜都尽量帮助。她非常理解学生忐忑的心情,希望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情。一次在路上,她遇到一名多年前教过的学生,这位学生很激动地告诉她,过去很喜欢上她的课,喜欢她的热情,希望成为像林娜一样的教师。对此,林娜始终坚信,哪怕自己的热情、知识和努力能够感染和感动一个学生,那也是对教育莫大的贡献。现在,林娜仍然是学生们的知心姐姐。在竞选十佳教书育人奖的过程中,一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给林娜留言:娜姐点缀的是我难以忘怀的大学时光,点亮的是我那一段迷茫的青春过往,点燃的是我不断向上的学习热情。这是对林娜工作的最大肯定,她希望实现的也是她的教学座右铭:教书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一把火。

再一次出发,我热情满满

2014年林娜迎来了第三个“”。这一年,她获得了学校的三项殊荣,教学名师、十佳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唐立新优秀教师奖”。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成绩,她除了深深地感恩,还有更大的动力,她要更加积极地学习和钻研,回报学校。这个“”也带给她很多的感悟——与其抱怨,不如去努力。今天如果说到教育体制的弊端,每个人都滔滔不绝,但是,和发达国家做个对比,我们一样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这取决于怎么定义“优秀”,如果仅仅是指行业翘楚、青年才俊,那是成功学的说法。“优秀”也可以是平凡的人生,是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生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交大的学子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了很多贡献,这些贡献有的看似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和普通成为支撑社会的基石。因此,林娜经常告诉学生,你们应该为自己自豪,你们梦想的实现就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在“唐立新优秀教师奖”评选的自我陈述中,林娜引用了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的一句话“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林娜认为,国家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学校已经在努力为教师们提供好的平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先问问自己做了什么呢?

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是乔布斯的名言。这句话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在今天的时代,信息化、科技化、知识化的世界中,尤其需要“求知”。教师的学习更是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书本和自我的世界中,跨界的视野、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决定着教学的高度和广度。“虚心”更是当务之急,骄傲是比悲伤更能导致负能量的因素,骄傲使人自我膨胀、抵制成长。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在新的一年,林娜的感言是“我再一次出发,我热情满满,我无比热爱学习、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