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百万级”养鹅场不再是梦想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祖明远) 6月24日,彭文全又接到陕西西安一家企业的电话,邀请他合作开办养鹅场。坐在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养鹅场的办公室内,回想三年前的情形,彭文全觉得这简直就是一场梦。
3年前,他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养鹅场发展为省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最多时有2万只鹅,雇了近百人照看。而一次考察中他发现,相距10公里外的养鸡场有60万只鸡,但同时上岗的一线工人只有9人,借助自动化设备,平均每人可以照顾7万只鸡;其余近百名员工中,80%是研究人员。
这给了彭文全莫大的刺激。“不看不知道,与养鸡相比,养鹅根本就是原始模式。”为此,他组织研究团队用了3年时间,“啃下”一系列规模化养鹅的技术问题,“可以说,百万只的养鹅场也不是梦想了。”
养鹅为何难迈“规模化”门槛?
彭文全犹记第一次进入现代化养鸡场时的震撼:两层楼高的鸡舍内,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从饲料投递、鸡粪风干,再到鸡蛋收集与清洗检验,全部实现自动化。整个基地共60万只鸡,平时只有9个人负责巡查照看。
反观自己的养鹅场,基本上采取的是传统的放养模式,白天放到外面的水塘,晚上再赶回笼舍。因为主要产品是鹅肥肝,每隔6小时要喂一次,光是照看就需要近百人。而且,随着饲料和人工价格上涨,彼时,这种传统养鹅模式已基本无利可图。
最初,彭文全试图研发一款自动喂食机器,减少人工量,但等研发成功时,他发现人工费用的上涨,已经抵消了自动喂食机器节余的部分,利润仍然无望。
彭文全犹豫再三,决定关闭开了8年的养鹅场,转投向研发领域。“与养鸡业相比,养鹅业的落后是全方面的,单独解决某个问题是不够的。这恰恰也是一个机会,如果能找到现代养殖的办法,养鹅业也将迎来一个井喷的发展期。”彭文全说。
经过了解,彭文全发现,现代化养鸡技术在中国普及也不过5、6年的时间,主要原因是欧洲现代养鸡技术过了专利保护期。因此,彭文全将眼光投向了养鹅业最发达的欧洲,希望能引进现成的养殖技术。
三年研发,破解规模化核心障碍
在养鹅业最为发达的匈牙利,彭文全进行了深入考察。他注意到,整个产业最核心的技术是人工授精技术。因为养鹅一般采取的是自然交配,成为养殖成本高企的关键要素。
首先是需要大片水域。只有在水面自由活动时,鹅才会进行交配,以2万只鹅为例,笼舍面积只需占地3亩,但活动场地却要近百亩,按照这个比例,如果彭文全要把养鹅场扩大到60万只规模,整个梓潼县可开发的土地都不够用。
其次是种鹅需求量过大。自然状态下,一只种鹅只能配4-5只母鹅,而在采取人工授精方式的养鸡场,1只公鸡可以配30-40只母鸡。如果可以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养殖成本,同时也可以将60%-70%的自然受精率提高到近98%。
但目前,整个欧洲只有匈牙利考斯堡大学菲兰茨博士拥有鹅的人工授精技术,且技术转让费高达千万欧元。
为此,彭文全组织一支技术团队,用了3年时间,自主钻研出了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将鹅苗的成本价从7元降低到3.5元。因为气温超过25摄氏度,鹅就会停止自然交配,因此夏季反季节鹅苗价格可以高到近20元,仅此一项技术就足以收回此前全部研发成本。
打造一条现代化养鹅产业链
掌握了人工授精技术后,彭文全并没有急着上马鹅苗繁育基地,而是继续研发其他规模化养鹅技术。直到2015年5月,他的团队拿到鹅类养殖笼的专利证书,他才觉得“万事俱备”了。
因为养鹅传统上都是在散居的鹅舍中放养,对人工和养殖空间的需求较大。而在使用养殖笼的鸡舍,彭文全看到,鸡笼往往可以做到7、8层,每层底部都设置了粪便的传送带,以及配套的自动喂食、集蛋器等装置,大量减少了人工,也节约了土地。在他们的努力下,鹅类养殖笼的成功研发,使得超过10万只的养鹅场变为可能。
在此基础上,彭文全设计了一个包括有机肥、饲料、种鹅、商品鹅、鹅绒加工的产业链——其中核心是16万只种鹅的繁育基地,围绕种鹅可以再建一个600万只商品鹅自动化养殖项目,相关配套产业还包括10万吨有机肥加工项目和10万吨鹅饲料加工饲料,最后在深加工环节,可以延伸出500吨鹅绒加工项目和1.8万吨鹅肉深加工项目——
“初步估算,整个产业链总投资约为5.6亿元,年产值约为12亿元。”目前,彭文全已与一家深圳投资公司达成初步协议,计划投资6000万元先建设一个年产8万只鹅苗育种基地。“未来可以考虑加盟的形式,由我们提供技术和管理团队,在每个省都可以建设一个产业链项目。”彭文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