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生乐章为民而鸣

17.03.2014  09:34

——追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毕世祥(中)

毕世祥同志﹙左一﹚看望结对“亲戚”。﹙资料图片﹚

  □耿冉 四川日报记者 陈建兵

  巍巍雪山,青青草原,初升的太阳将康巴大地映红。

  蓝蓝的天空下,溪流静静流淌,似乎在诉说着对一个心系藏区群众的好干部的深切怀念与追思……

  他是一个怎样的干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普通百姓对他如此难舍?毕世祥的人生有着怎样动人的乐章?攻坚者:甘孜松茸外销实现“”的突破

  毕世祥的人生与挑战密不可分,他总是以超强的毅力和加倍的付出攻坚破难,跨障突围。

  1993年,我省首次把进出口经营权交给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三州与川内9家具有进出口资质的公司组成“9 3”松联体,组织运作松茸对外贸易。这对出口贸易为零的甘孜州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机会:甘孜州的松茸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

  可是,当时以“木头财政”为主的甘孜州却找不出一个具有专业外贸知识和经验的干部,怎么去和外商谈生意?

  甘孜州决策层决定任命刚接手州外贸局工作的毕世祥为甘孜州松联体负责人。这很有些“赶鸭子上架”:从学校教师、团委书记等岗位上一路走过来,此时的毕世祥对外贸也是一个门外汉。

  对于组织决定,毕世祥坚决服从。

  搞好外贸,语言是第一个关口。一直坚持自学英语的毕世祥,钻研中国日报英文版,刻苦练习英语口语,英语水平不断提升。当时谁也没想到,他这个自学外语的民族干部,会在外贸这一陌生领域大显身手。

  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经贸、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毕世祥率队闯东京、大阪和广岛,开展市场调查,一个月后完成厚厚一本日本市场调研报告——甘孜州的松茸凭借“首单和尾单一个评价,首单和尾单一个质量”的质量保证,迅速打开海外市场。“他的英语好,不需要翻译,谈成业务都很顺利。”与他共事的郎加说,当第一笔订单合同签订、第一批松茸装箱发往日本时,疲惫不堪的毕世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甘孜州自营出口创汇终于实现“”的突破!

  日本市场的成功开拓,不仅让甘孜州的松茸价格攀升到400-500元/公斤,更给当地农牧民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商品经济大课。今天,甘孜州的松茸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打农副产品。知心人:倾听回应最基层的声音

  毕世祥生前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把牧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同悲同乐。

  2010年5月,州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建国在石渠见证了这个好脾气领导的一次“发怒”。玉树地震后石渠面临灾后重建,毕世祥冒着飞石、滑坡的危险,一路急行军来到正科乡。了解到援建建材还未运到,重建房屋进度受影响时,他温和的面容变得凝重,厉声责问:“群众还等着早日住进温暖的房屋,我们有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先从山岩上取石头,先准备起基础材料,加快工期,老百姓等不起啊……”离开正科乡时,毕世祥仍难平复情绪,一再叮嘱当地干部要设身处地多为群众着想,想方设法加快重建进程。

  “你把群众当亲人,会让他们受欺负吗?会忍心看他们受苦吗?”毕世祥平时和工作人员说的这些话言犹在耳。

  白玉县是甘孜州最偏远的县。毕世祥担任州委常委后,每年都要前往白玉县开展工作6次以上,每次前往就是一次挑战。“因为路太烂,进去了不想出来,出来了不想进去。”时任白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黄建梅说,毕部长每次来都是“两头黑”。

  山岩乡是白玉县最边远的乡之一,距县城158公里,从县城到乡上要翻越三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大山,被当地百姓称为“鸟儿都飞不过的地方”。

  2012年11月,在白玉县开展群众工作的毕世祥前往山岩乡。正是隆冬季节,大雪几乎封山,当地干部说路难走,劝他不要去了。毕世祥说,越是偏远,我们越要关心,让群众在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看到我们的身影。

  就这样,他们在大雪中上路了。汽车缓缓行驶在铺满冰雪的山道上,他们用了近8个小时终于艰难到达乡上。

  当乡亲们在大雪中看到毕世祥一行的身影时,既意外又兴奋。“没想到啊,这样的天气还来看望大家。”山岩乡原乡长袁小东说。

  没有多余的客套和寒暄,毕世祥立即与当地干部群众展开座谈。当得知这里的干部群众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他眉头紧锁。回到康定,他立即协调支农资金20万元,帮助山岩乡启动大棚蔬菜建设。2013年8月,2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竣工了,干部群众可以吃到品种丰富的新鲜蔬菜了。

  毕世祥喜欢下基层,一年平均行程达8万多公里,他总是说:“待在机关里是不可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的,不走进群众中,怎么能知道他们的疾苦。

  白玉县沙马乡珍措一家只有她和老伴两人,无儿无女,生活拮据。2012年3月12日,毕世祥来到她家,用藏语和她拉起家常。当看到珍措家房屋破旧、漏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从自己衣服里摸出1000元钱递给她:“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下次我再来看你。”在毕世祥的关心下,珍措家纳入了瓦岗村牧民定居住房改扩建计划,并争取到1.5万元改建资金,生活有了改善。“只有倾听最基层的声音,你才能了解最实际的情况。”这是毕世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规划师:搞旅游就是要让群众受益

  人生的角色不断转换。毕世祥上任甘孜州旅游局局长伊始,就谋划如何将甘孜美景和独特人文景观打造成甘孜的新名片。

  他说:“甘孜州旅游的发展必须满足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受益这两项指标。

  在甘孜旅游发展“规划师”位置上一干就是6年多,由于经常骑马到山高谷深、路险坡陡的地方实地调研,他被同事称为“马背上的局长”。

  有同事曾问他:“每天骑马走那么险峻的山路,值得吗?”毕世祥回答:“发展旅游业对老百姓是大好事,能帮他们早日致富,再险都值得。甘孜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如果能够早一天做好旅游发展规划,百姓就能早一天致富。

  2004年6月,毕世祥带队考察“太阳谷”得荣夏拥景区。通往夏拥的羊肠小道面崖临江,险象环生,他们骑着骡马一路颠簸,历尽艰辛完成了调研。

  为了构架甘孜州南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产品,2006年6月,毕世祥带队组织稻城、乡城、得荣、巴塘、理塘五县旅游部门,从各自县内徒步穿越到格聂神山景区汇合,探索甘孜南部突破行政区划的旅游产品组合模式,也为全州旅游战略规划作论证性调研。

  这次考察最大的收获,是关于甘孜州南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产品构架的设想,被国家旅游局“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团队所吸纳,对甘孜州南部旅游产业的发展乃至亚丁机场项目的落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毕世祥的全力推动下,甘孜州从州到县到景区的全方位旅游规划体系初见雏形,东部环贡嘎山旅游圈、南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区的区域构架和梯次推进战略大气磅礴;探索出的“民居接待”旅游模式让更多藏区农牧民受益,自驾游火爆,藏家乐生意红火……

  眼下,旅游业不仅已成为甘孜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新引擎”,而且实实在在地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实惠。总导演: “四个一”工作法为群众送文化大餐

  在毕世祥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甘孜州地图。群众文艺演出覆盖过的乡镇,他都用红旗详细标注。越来越密的红旗,“”上越来越多的高山牧场和深谷村寨。

  要让老百姓致富奔小康,还要让他们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任职州委宣传部部长两年多来,毕世祥强调最多的是:“基层是宣传的第一阵地!

  送米送油更要送文化。毕世祥要求,州文化馆、歌舞团等都要多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中去,为群众送上精美的文化大餐,同时又在基层发现更多鲜活的创作素材。

  在毕世祥这个“总导演”的策划与推动下,州、县、乡三级文艺演出队伍齐上阵,广场剧、移动帐篷、文化流动车、篝火晚会轮流登场。据州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州歌舞团、州文化馆深入各县乡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779场,观众达65万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石渠县长沙贡马乡其美多吉激动地说:“没想到在家门口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真是太高兴了!

  明确一个主题,训练一支队伍,把握一个时机,注重一个效果——这便是毕世祥提出的“四个一”工作法。他的体会是,开展群众宣传教育工作一定要有科学方法、创新表达。

  导向明晰,推进有力。甘孜州各县挖掘本地特色,创新群众宣传教育载体。康定、泸定、丹巴、乡城等地以故事会、自创快板、金钱板、“啦啦调”、群众工作微电影、“农民星期八”等活动作为抓手,将好的文化作品带到群众身边。截至去年12月,甘孜州建起拥有5000余名宣讲员的州县乡村四级宣讲辅导队伍,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宣讲1.4万余场、典型宣讲5000余场、“面对面”宣讲2万余场、“1 N”宣讲8600余场,编发各类辅导读本40余万册、光碟4000余张。

  党的惠民政策,身边的喜人变化,康巴高原的发展蓝图,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