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瓷娃娃”无钱治疗 5年来以板凳代步 他渴望读书

10.07.2015  12:26

  想投诉求助

  找商报客户端

  如果你也想投诉,或者有困难想寻求帮助,请扫描二维码下载成都商报客户端,进入“投诉”频道点击“投诉求助戳这里”,上传你的投诉信息或者求助内容。

  依靠板凳上床取物、下地挪梯,8岁的小雨所感受到的世界,都是脚边的木制板凳带他去的。小雨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俗称的“瓷娃娃”。自患病以后,他的生活就依靠一条板凳而展开———板凳代替他双腿“走路”,也是他最好的朋友。

  两次手术已经耗光了“板凳男孩”家里所有的积蓄,安装在他腿上钢板早就该取出来,却因为无钱而拖延了下来。小雨渴望像其他同龄小伙伴一样站立起来,像他们一样读书,可如今,他只能在板凳的帮助下“按时”守候在家门外,看小伙伴放学……

   从1到27

  墙上写满他的“作业

  “板凳男孩”小雨家在仁寿县明朗村。小雨今年8岁,2009年小雨亲生父亲因为尿毒症去世,母亲王寿英带着小雨嫁给了明朗村四组的村民潘洪海。一家子都靠潘洪海在外打工为生,平时王寿英在家做农活。

  今年6月初,外出打工的潘洪海因为手机钱包丢失,与家里人失去联系。这次出门前,潘洪海还答应小雨,回家时会给他买玩具回来。盼不到继父回家的小雨不停问妈妈:“爸爸呢?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来。”王寿英表示继父联系不上,心急的小雨一下子哭了出来,依靠板凳慢慢地挪到家门外,想到约200米的镇上求助。

  “小雨和他爸爸感情很好,只要他爸爸打工回来,都会抱他、背他。爸爸天黑了没回来吃饭,他都会着急。”王寿英说。后来,在媒体的帮助下,潘洪海与家里人取得了联系。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到达小雨的家眉山市仁寿县明朗村四组,只见一家四口住在一个房间里。家门外的一面墙上,小雨写满了数字,由于妈妈只教他写到了27,所以墙上只有从1到27。在数字下面,还歪歪斜斜写下了几个汉字,墙上唯一的汉字词组就是“爸爸”。

  多次骨折

  手术花光家里积蓄

  王寿英说,发现小雨身体不对劲是他3岁时。一次,小雨一个人在屋外耍时,一下子就摔倒在田坎里。经当地医院医生发现,小雨骨折了。从那以后,每隔不到三四个月,小雨就会骨折,左腿好了右腿又骨折。 潘洪海说,小雨骨折越来越频繁,家里又没钱,一直拖到2013年,他才带着小雨和东拼西凑的4.5万元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看病。

  经华西医院儿外创伤科诊断,小雨患有成骨不全症,这样的患儿被俗称为“瓷娃娃”。医院在小雨左右双腿分别安装了钢板,在右脚膝盖安装了钢钉。几个月后,再次入院时医生又在右大腿处安装了钢板,并取出右脚膝盖的钢钉。”潘洪海说。

  原本早就该取出来的钢板却因为治疗费用不够而拖延了下来。第一次治疗费4.3万元,第二次治疗费2.3万元,已经压得这个年收入只有1万元的农村家庭喘不过气。“至今我们还欠医院1.5万元,实在是没钱了。”潘洪海很苦恼,“我当然想要治下去,直到他康复为止,但现在确实拿不出钱来。

  著名编剧李亚玲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捐出1万元给小雨作为治疗费用,并希望他尽快有条件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