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穷村”到“小康村”的跨越

01.10.2014  09:31

如今正是苹果上市的时节,在汉源县梨园乡、宜东镇、富庄镇等苹果主产地,果农们正忙着将苹果采摘、分级、包装、外运,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

 

镜头

 

品质佳 水果不愁销

 

曾经作为汉源县梨园乡最贫穷村庄的三江村,在当地政府的规划发展下,通过引进苹果、梨等水果,逐渐减少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份额。如今,三江村已实现从人均年收入上千元到过万元的跨越。当地水果品质佳,不愁销,老百姓也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

 

近日,在三江村村民张忠华家,绵阳来的收购商看好他家的苹果,需要收购1250公斤。闻讯赶来的村民都来给他帮忙。

 

只要苹果熟了,老板上门看上谁家水果,我们都会义务帮忙。”村民王天洪说,自家的红富士、青苹果也即将进入采摘旺季,到时候忙不过来,村民也会前来帮忙。

 

18日一大早,在村民石明清家,三名年轻人正忙着给家里的苹果装箱,偌大的院坝里停放着几辆小货车。

 

石明清种植苹果已多年,由于产品品质好、信誉佳,不少成都周边的老顾客每年都会打电话订购。“一到果实成熟的季节,老板都会派车过来,我给他们装好,第一车过去,第二车就把钱带过来,相当省事!

 

为了方便货车开进果园,直接采摘,前几年,王明清还联合邻居,自掏腰包,将机耕道修到了果园。

 

如今,石明清一家仅苹果一项收入,每年就达好几十万元。

 

政策

 

调结构 延长产业链

 

这段时间,行走在梨园乡,除了苹果,你还会看见成片的安哥诺李。这种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像一颗颗紫宝石挂在树上。

 

当天,梨园乡大树村4组村民沈登琼家里堆放着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苹果。刚吃完午饭,她便和亲戚李春天一起忙着采摘李子。

 

沈登琼家不仅种了苹果、李子,还有花椒、桃子、杏子等,每年从4月份开始一直要忙到年底。李春天以前在当地化工厂上班,近几年,见家乡发展产业,他便辞职回家种起了果子,如今收入比以前翻了2至3倍。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梨园乡传统农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型,先后发展花椒、水果,延长产业采摘链条,让村民们多渠道致富。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梨园乡进行产业重建,在大地村再建花椒采摘园500多亩,补植花椒近30万株,苹果树5万多株。截至目前,全乡已引进梨、苹果、桃、大樱桃、李等果树中的名、优、特、新、稀品种43个,经过试种后从中选出烟富6号苹果、安哥诺李等11个适合种植、市场效益好的品种,并在全乡示范区域进行推广,达到应种尽种。梨园乡还建成了以大地村为中心约15000亩的绿色食品花椒生产基地,并与花椒再加工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统一收购,每年为农民增收近100万元,使花椒生产成为梨园乡继水果之后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科技

 

助增收 深入果园开“处方

 

对泥土进行测土配方、对果树病虫害防治进行专场培训,全乡对果树实行统防统治……每年,梨园乡都会请来专家对村民进行精心指导,帮助果农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将群众培养成为新时期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进一步提高水果品质,我们每个季度都要深入果园给果农开‘处方’,确保水果优质无公害。”梨园乡农技员陈晓勇告诉记者,有了科技支撑,该乡特色产品——红富士苹果一直深受消费者青睐,还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梨园乡还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上山下乡、走村入户,为老百姓带去技术。在陈晓勇的带领下,全乡的6人服务队,不仅为本乡提供技术服务,还受邀到汉源县晒经乡、大田乡、富乡乡,以及石棉县、西藏昌都地区等地,将苹果种植技术发扬光大。

 

如今,梨园乡特色产业收入已占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2014年,该乡鲜花椒产量达153万公斤,产值约3100万元。预计水果产量将达3.2万吨,产值5880万元。(雅安日报 记者 蒋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