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从草到药的工艺在中国面临传承困境

18.11.2018  19:03


时间:2018年11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链接: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share/5095403

内容:

从草到药的工艺在中国面临传承困境

几千年来,中医习惯了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一些矿物、动物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原材料制作中药,而中药的加工制作过程就被称为“炮制”。如今,39岁的炮制师黄勤挽担心,这门古老的工艺是否后继有人。

在我校,药剂和炮制学科联合招收研究生,每年招收四五十人,但第一志愿选择炮制的常不到十人。”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教研室主任黄勤挽说。

学生不愿意选择炮制方向,因为该方向最对口的工作是在工厂生产车间进行饮片生产。这份工作劳动强度大,每月的薪水却仅有三四千。即使是选择了这个方向的学生,毕业后通常选择进入药厂的研发或质量控制部门,而不是直接和炮制工作本身打交道。

然而直到近代,炮制都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懂炮制工艺的临床中医大夫很常见。“中医里有‘随方炮制’的说法,意思就是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疾病状况,临时有针对性地调配炮制品。” 黄勤挽说。炮制的作用有很多,例如让药物纯净、减少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等等,概括的说就是让药效发挥的更为精准。

炮制的主要方法包括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根据传说,中药是在人类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所以炮制和烹调技艺密切相关。炮制常用的辅料,例如姜汁、黄酒、米醋、蜂蜜、盐,本身就是中餐常见的调味品。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厨房就可以完成很多炮制工序制作。

虽然炮制需要的工具并不复杂,但炮制技术本身却博大精深。按照传统标准,培养一个炮制师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

国内最顶级的炮制大师往往具有出众的动手能力: 有人能把一寸(约等于3.33厘米)长的白芍切成360片,有人能把大如枣的坚硬槟榔切成100多片。

不少炮制工艺极为复杂。例如,川帮特色的“九转南星”,首先要取生南星加胆汁搅匀装缸内。缸埋地下十分之九,一年后取出,谓之阴转;再以阴转南星,兑胆汁搅匀,分装于牛胆皮内挂通风处,谓之阳转。次年取下,剥去胆皮,把里面的南星碾压成粉末,再以胆汁搅匀,再装入牛胆皮内,挂通风处阴干。次年再兑胆汁搅匀,放于胆皮内。如此反复操作,但兑胆汁量逐减,至第九年,复挂于通风处,经年才成“九转南星”。

随着老一代的炮制大师逐渐老去,到底还有多少人能传下他们的手艺?”黄勤挽问到。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中医、中药分属不同的学科,炮制不再是中医专业学生必学的内容。过去的中药店“前店后坊”,这种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也早已在中国绝迹。在药品生产许可制度下,工业化生产成为了主流。“手工的饮片虽然做的很精致,但大多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 黄勤挽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中药炮制技术”的市级传承人,黄勤挽坦承专门从事传统炮制技艺的时间还是非常有限。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学、指导研究生等工作中,开展炮制原理研究。

黄勤挽认为,目前行业需要提高炮制人才的待遇,另外这个专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