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渡口”迈向中国康养之城

11.02.2015  19:07

  

  春节将至,攀枝花大街小巷车来人往,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热闹开场,五彩缤纷的商业广告牌将城市装点得格外光鲜时尚,人们穿梭于大型商场、超市,采购过年物资……整座城市因三产服务业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从当初建设大军汇聚攀枝花的零起步,形成“热渡口”商业圈,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攀枝花三产服务业发展仅仅走过50个年头,昔日的不毛之地变身繁华之都,并向世人展现出了“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非凡魅力。

  借势发展 基本形成体系

  攀枝花三产服务业可以说是零起步,并伴随钢铁基地建设逐步发展起来。

  1965—1977年,受“先生产、后生活”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边缘、交通落后等因素制约,攀枝花三产服务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

  攀枝花的老人们回忆那个年代时,总的感受是:基本没有“三产服务业”的概念。这一时期,攀枝花三产服务业体系构建刚起步,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资源极少,三产服务业总量很小。1965年,攀枝花第三产业产值仅有2096万元。

  1978—1995年,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攀枝花三产服务业步入市场化改造时期,绝大多数经营性服务业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社会化独立法人主体改造,服务业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臭仁和,热渡口,好耍不过河门口”是那时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准确反映了随着三产服务业的逐渐兴起,当时渡口桥、河门口等商业较为发达片区的热闹繁华景象。

  其中的“热渡口”最能体现和代表攀枝花三产服务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那时,渡口商场是攀枝花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市民流连忘返,商场外小商贩摆出的游戏机、转糖人、小人书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极富盛名的“巷子深”、“攀花园”等饭店更是成为了三产服务业的标杆。那时,渡口桥片区白天车水马龙,夜晚华灯璀璨,攀枝花市民体会到了三产服务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不断探索 发展全面提速

  1996年开始,攀枝花三产服务业进入巩固扩展的新时期。全市地方经营性服务业基本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壮大;在攀国有大企业自办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逐步启动;经营性服务业的增长模式从主要依靠本地服务业自身积累推动向主要依靠招商引资推动转变;各种新兴业态和一些高附加值服务业开始出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钢铁等传统工业产业逐渐走向衰落,攀枝花工业发展遭遇瓶颈,而过度依赖工业发展起来的三产服务业面临重重困难。调整产业结构,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攀枝花迫在眉睫的任务。

  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攀枝花必须作出正确的抉择才能引导人民走向美好的未来。

  2008年,攀枝花市出台了《攀枝花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制定和出台了20余个配套文件,建立了三产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并专门成立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开展涉及三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研究、资金支持和沟通协调等工作。

  如今,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将三产服务业作为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引擎,以康养产业为龙头,努力探索打造升级版,建设更加幸福美丽的新攀枝花。

  许多外地人都说:攀枝花就是一座钢铁能源城市,人口相对较少,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发展三产服务业。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为了攀枝花的发展未来,三产服务业必须搞,而且要搞出成功经验,搞出知名品牌。

  攀枝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逐步完善三产服务业规划体系,明晰发展思路。2009年,启动了《攀枝花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攀枝花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到2011年底,市和县(区)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商业网点布局、各物流园区建设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毕,“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省际商贸和物流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等重要目标定位进一步明确。

  ——不断拓展投融资金融支持手段。2008—2012年,共设立旅游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约6401万元,重点支持格萨拉、红格温泉等精品旅游区的打造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对服务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共兑现商贸流通、名品名牌等各项奖励资金约679万元,促进了密地商贸物流园、格里坪工业物流园、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商贸平台建设,推进了名品、名店、名牌战略,并成功兑现普通商品房购置补助约2735万元,繁荣了房地产市场;多渠道筹集各类建设资金超过30亿元,推进西攀高速、攀田高速、丽攀高速、炳仁路、成昆铁路新线等重点项目建设。

  ——不断强化智力支撑体系。出台了《攀枝花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稳定暂行办法》《攀枝花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规定,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2008—2012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余名,招聘300余名服务业专业人才,培训美容美发、餐饮等服务行业技能人员近3万人;鼓励和支持服务业从业人员自主创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升级打造 引领城市转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市三产服务业实现了规模扩大、贡献增强、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发展目标。同时,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财税贡献明显增强、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产业支撑明显增强、从业人员逐年增加,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产业领域不断扩大,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等六大特点。

  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市三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8.36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高于2013年0.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省、市两级政府确定的年度考核目标任务。三产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19%,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分别比2013年提升3.6和0.2百分点。

  2014年底,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成功召开。可以说,这次盛会是攀枝花三产服务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但攀枝花人并没有陶醉在已取得的成果面前,而是积极寻找到了一条符合攀枝花实际、具有攀枝花特色的三产服务业发展新路——打造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

  借助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人开始了又一次探索——升级传统三产服务业,打造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这无疑是为攀枝花三产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动力。

  今后一段时期,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从产业结构实际出发,将把三产服务业深度融入全市“三个加快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之中,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以“融合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完善布局、增强能力”为导向,以建设省际商贸中心、省际物流中心和阳光康养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强化基础工作,巩固传统产业,突破新兴产业,提高服务水平”为着力点,全力构建与中国钒钛之都相称的生产服务体系,倾力完善与中国阳光花城相匹配的城市服务功能,竭力拓展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的外向型经济领域,力争到2017年初步构建起“广聚集、宽辐射、功能全、品质高”的区域性服务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