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入手破解“用工荒”

05.03.2015  17:15

羊年春节前后,笔者先后与来自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和十堰市的两个劳务队伍负责人聊起一年一度的用工荒时发现,原来建筑企业年复一年“用工荒”的背后,是劳务输出地政府与建筑企业、项目部与劳务队伍之间出现的信息沟通断层现象“”的“”。

我国农村有句俗话“一年之际在于春”,意思是说,在春季来临之前,人们就筹划好了来年春季播种什么作物。秋收时节,计划留足什么种子做准备。计划跟人外出务工,或选择去哪儿务工的农民工,同样也不例外。每到冬腊月间,绝大多数人都要忙着打听哪里有可以做的事情,以便谋划春节过后务工的方向,过了大年初三,多数人就离开家乡,踏上外出务工的道路。

据悉,随县的刘先生带领家乡近百人,跟着一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在外务工已经多年。乡里乡亲知道他每年春节过后,都会领着大家外出务工,也就不像其他人那样,一到腊月就慌着到处打听务工信息。

羊年春节前夕,笔者碰巧遇到刘先生,当问起春节过后有何计划打算时,没想到触及了他的“痛处”。他告诉笔者,他现在从事劳务分包的这个项目最多还有两个多月的工程量。春节过后,带人去,还是不去?心里没有底。因为,项目部既没有开会布置,也没有私下向他交代,让他和劳务工人感到左右为难。春节过后不让来了,他和长期跟着自己的务工人员好另作打算。带领劳务来吧,他担心没工程做怎么办?不带劳务来,又怕得罪了项目负责人,以后再联系劳务分包就难了。

与刘先生比起来,十堰市的张先生就没有这种烦恼。据张先生介绍,一是他带领的上百劳务工人在贵州某铁路项目干的工程,至少需要2年才能完工。二是项目经理经常向劳务队伍负责人通报工程量剩余情况、队伍调整情况和用工需求情况。这样一来,大家心里都有数。具体到劳务队伍负责人,酌情调剂劳动力,劳务工人何去何从也就有了谱。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上述两个劳务队伍负责人介绍的情况都属于个案,并不能反映所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的情况。但据这位人士介绍,绝大多数劳务输出地政府与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之间,平时普遍缺乏交流沟通,具体到企业的用工信息动态,更是知之甚少。作为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同样普遍不掌握所属项目部的用工动态信息。像本地区的劳务输出到了哪里,在一个项目要干多长时间,工程完工后,又会联系到哪里务工等基本信息,地方政府更是不清楚。笔者认为,正因为用工方和务工方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双方决策、管理层之间出现“肠梗阻”现象,才导致建筑市场年复一年地出现“用工荒”现象。同时,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又造成劳务队伍负责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到岁末年初,就要为寻找工作而四处奔忙。

有关人士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根据原建设部 2005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劳务分包企业。事实上也是为了推进地方政府与企业建立双向沟通互动机制,规范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转到建筑施工企业正常务工,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用工荒”。

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规范和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季节性“用工荒”仍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扮演好“月老角色”。要促进地方政府与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联系互动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研,“解剖麻雀”,在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当好规范劳务分包和避免用工信息不流畅造成的“用工荒”的“月下老人”。

其次,地方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与建筑企业建立互动协作机制,以互动促沟通,以沟通促用工。在抓好劳务基地建设的同时,要把握联系协作企业的用工特点和用工规律,适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动态信息,用信息指导和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务工引导,积极探索“定单式”培训和多种用工模式,避免务工人员盲目流动和季节性“用工荒”。

最后,要从抓好“两个最后一公里”入手,建设用工需求信息平台。所谓“两个最后一公里”,是指企业施工项目部用工信息需求和乡镇村组户外出务工信息的末端。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通过打通“两个最后一公里”,确保用工需求信息畅通,防止因信息梗阻、信息滞后、信息失灵而出现的“用工荒”。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