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视角审视“九一八”事变

20.08.2015  11:44

   作者:辽宁社会科学院 张洁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事件,只有站在国际视角,才能更深刻地审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强化思想,这一逻辑完全符合日本近代扩张政策和侵略行为。日本从明治天皇“开拓万里海疆、布国威于四海”到1927年的《田中奏折》,“大陆政策”经历了从最初萌芽到成为基本国策的过程。 “大陆政策”饱含了日本开拓“生存空间”的强烈渴望,是日本企图建立“世界帝国”的全球性战略,也是日本一切对外政策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最终实现目标。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侵略中国、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正式形成,在会后上报给日本天皇的《田中奏折》中这样阐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可见,占领中国东北是日本“大陆政策”的一个节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关键步骤。

  1930年,日本陆军中将本庄繁认为,只有抓住时机,迅速占领东北,进而征服全亚洲,才能继续征服全欧洲及非洲,掌握东半球大地以与美平分世界。

  可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精心谋划的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本质上而言,“九一八”事变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继续,“七七”事变、珍珠港事件又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都是日本“大陆政策”链条上必不可少的一环。

  “大陆政策”是日本企图建立世界帝国的总体战略,日本就是按照这一战略一路穷兵黩武,最后落得“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

   “九一八”事变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产物

  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日本推行的“大陆政策”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或早或晚必然发生。至于何时发生,则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密切关系,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为 “九一八”事变提供了可乘之机。

  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同英、法一起压制日本,日本被迫“无条件地无保留地尊重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主义”。日本一心跻身欧美列强行列,无日不想重新夺回一战期间在中国赢得的势力范围。 1929年爆发的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终于给它提供了东山再起的契机。

  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并引发政治危机,欧美各国纷纷忙于应对,无暇他顾,日本则欲趁机在中国东北发起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并以之为立足点继续南下北上,实现世界帝国梦。而当时苏联正致力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日本关东军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是:日本“即使出兵满洲,苏联也不会出兵,国联也好,列强也好,都没有干涉满洲事态的实力”。

  这种形势下,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频繁制造事端,策划皇姑屯事件、制造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进行连续的军事演习。同时,日本国内也把战争舆论和战争准备推向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