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乡村休闲旅游学什么?
结合城镇化、现代农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区关注到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也因城市规模快速扩大造成城乡割裂,城市居民怀念乡土、休闲旅游的需求,市场规模发展迅速。在乡村旅游建设可借鉴的经验中,台湾乡村休闲旅游极具特色,已经成为福建、浙江等地一些县市的模仿对象。
据悉,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台湾观光游仍然逆势增长,这其中就有乡村旅游的功劳。那么台湾乡村旅游最值得我们学什么呢? 台湾乡村休闲旅游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经过40年发展,目前已经走红国际市场。其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让游客乐不思蜀。情景旅游承载的主体是休闲农场,台湾上规模的休闲农场有3000多家,每年有大约5000万人次的旅客量。
在“情景消费”的理念下,休闲农场非常注重定位、强调特色,为吸引游客,挖空心思各出奇招。薰衣草、蜜蜂、螃蟹、奶牛甚至食虫植物,一切涉农题材几乎都被做成个性鲜明的主题农庄。 例如,台湾新光兆丰休闲农场,农场入口处矗立着一只站立的大奶牛雕塑,下午4点,当巴哈音乐响起,一头头奶牛排队进挤奶室的模样,是兆丰的招牌情景;宜兰的旺山休闲农场,以300多种南瓜品种打造出南瓜隧道;花莲的立川渔场养殖区,一个“黄金蚬”的创意使原来不起眼的“蚬”身价倍增,创造出60多亿元新台币的年产值;苗栗的火炭谷休闲农场,游客坐、听、饮、食、休憩皆与炭有关,炭雕、炭装饰、炭篱笆以及前所未见的木炭琴都让人很想一“炭”究竟,而无论是炭料理的美食,还是炭泉SPA都令人“炭”为观止…… 他们充分利用本土农业资源优势,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不重复设计。农场非常注重农村野趣,为体现早先的农村生活基调,犁、耙、锄头、镰刀、水车、竹箩等各种农耕和生活器具应有尽有;为了让自然万物在园区中自在生长,农场主人坚持不使用杀虫剂与除草剂,空气特别清新,植物花草的芬芳沁人心脾。
到初夏日暮时分,山谷间有萤火虫漫天飞舞,盛夏随处可见翩跹的美丽蝴蝶。农场内的原始森林腹地几无人为开发,仅仅设计简单的林间步道,桂花林、枫树林、亚热带次生林、樱花林等与游客一路相伴,令人心旷神怡。 游客们在享受了乡村休闲旅游后的感受是:“每次从休闲农场度假后回到城市,都像是满血复活一般,又有精神气力去继续打拼,然后过一阵再去农场休息,农场就像我们一家的‘加油站’”。 那么政府方面是怎样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支持的呢?1980年以来,台湾当局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1983年,为防止休闲观光农业区偏离农业本质而趋向纯粹娱乐,以及为了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台湾农政部门研究制定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促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
1994年,台湾“农委会”制订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计划”和“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从技术、辅导、补助、宣传等各方面加大了对休闲观光农业支持的力度,积极指导各地发展休闲体验型市民农庄。此外,台湾还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台湾乡村旅游协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等组织,协调和促进各地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避免各地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台湾的相关组织机构非常重视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通过平面营销、电视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活动营销等多角度营销方式,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为了配合市场需求,2013年台湾“农委会”还对全台4800多家7-ELEVEN(便利店)门市的ibon机推出“农村地图便利站”查询服务,将全台2000多条农村吃喝玩乐的旅游信息、各项主题旅游推荐行程集中起来,民众可以便捷地查找相关信息,还可以将挑选好的景点、商家信息与导览地图在店里打印好带着走,非常方便。 总之,台湾的乡村旅游在规划理念、创意设计和政策扶持方面,都非常值得我国很多地区借鉴。
四川日报网记者 张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