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突围

27.11.2013  14:25

            本网讯 (记者 张超 李帜)茄苗长成了树、红薯空中挂……这是记者11月20日在平昌元峰省级农业科技园见到的“稀奇”。

元峰省级农业科技园位于平昌县驷马镇元峰村,园区核心示范区5000亩,包括智能育苗供苗区、蔬菜新特品种试种推广区、名贵景观花木及风味水果超市区。按照省委统筹城乡、产村相融的要求,在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积极给予技术扶持下,平昌县招商引进四川同利集团为龙头建成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依靠核心示范区蔬菜苗木种植的理念示范、技术示范、市场示范,带动周边5个乡镇、26个村、1.3万户、5万多人建成商品蔬菜基地3.5万亩,做大蔬菜产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突围。

“四方联盟”走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示范,除了让农户在这里开眼界、长见识外,园区最大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园区业主现场负责人李晓川说。

如何走出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怎样提高农产品品质?元峰省级农业科技园推行了“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部门服务”四方联动机制。企业带动:园区按照“统一育苗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模式,指导和带动农民发展产业。企业主要在营销和加工环节赚钱,把生产环节的利润最大限度地让给老百姓。合作社组织: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共有、市场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原则,整合阳升蔬菜、翼展草莓、同利果蔬、山元菌业等7个专业合作社,成立平昌县巴山青蔬菜专业联合社,产加销一条龙服务,进而实现了“抱团发展、搭伙求财”。农户参与: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返租承包经营、入园投劳务工等方式参与园区生产、经营和管理,真正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部门服务:充分发挥技术服务平台、市场销售平台、信贷支持平台服务农业发展,开通“平昌县农商网”,拓展特色产品销售市场,让平昌农产品走出“大巴山”,走进“大市场”。

立体经营突破农业内涵开创多元盈利模式

“园区规划设计时就在理念上进行了创新,在现代农业的内涵上突破,着力在加工、休闲、观光上下功夫,用旅游带动产业、休闲拉动市场,实现多元盈利。”驷马镇党委书记李平介绍。

记者了解到,园区赢利来源有商品蔬菜种植加工、农业观光旅游、花卉苗木超市营销三个渠道。商品蔬菜种植加工:园区种植设施蔬菜2000亩、露地蔬菜3000亩,带动农户建成蔬菜基地3万亩,依托欧菜园食品、驷马豆瓣等龙头企业进行蔬菜精深加工,年可销售鲜菜3万吨、加工鲜菜2万吨。农业观光旅游:以乡村旅游发展为载体,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通过消费体验及观光旅游服务创收。花卉苗木超市营销:园区内的水果花卉苗木超市汇集各类水果64种600余株、名贵花卉苗木200余种,以此为前台联结本县及省内外的基地对外营销。园区自运营以来,已实现产值2536万元,实现利润381.7万元。

利益联结企业村民“同心同干同利”

元峰村村民陈大芳、苟忠平在园区打工好几个月了。他们告诉笔者,农民入园务工创收,临时性务工每天60元,长期性务工每月1500元。

在园区打工的收入,并没有在外边务工的高,笔者问:“咋还愿意在园区打工呢?”

“这里可以学到技术。”苟忠平回答道。

陈大芳、苟忠平告诉笔者,在园区务工几个月,他们跟随园区从“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来的蔬菜种植技术员王永华夫妻俩学到了很多蔬菜种植技术。他们下一步准备在园区里返租一些土地,自己当“老板”。返租承包经营,是园区农民可以创下的另一笔收入。为保证农民的这一收入,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保底收购,市场行情好随行就市,市场低迷时按保底价收购,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陈大芳、苟忠平笑着说:“园区派人到寿光考察过,他们那里每家两个‘冬暖式’大棚,年纯收入6—10万,这可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聊起还会有什么收入,陈大芳、苟忠平告诉笔者,最直接的就是土地保底分红收入。农户以每亩每年500斤稻谷作为保底分红,并按照经营利润的20%进行二次分红。“与农民同心、与农民同干、与农民同利,这是我们公司的理念”,园区业主现场负责人李晓川说。据了解,今年1——9月,园区农民现金收入6539元,同比增长23.5%;预计年底可达到8520元,同比增长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