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线”到“三区”——四川为西部转型探路

25.05.2017  18:33

  从计划经济时代开辟“三线”建设大后方,到今天站上改革开放前沿,西部大省四川按国家赋予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内陆自贸区、国家级天府新区“三区”联动模式,为新时期西部转型升级、拓宽中国经济回旋余地探索新路径。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地处西南腹地的四川以广阔的战略纵深成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关键所在。1965年到1978年,全国工业投资的八分之一、国防军工投资的四分之一集中到四川,这里一跃成为我国国防军工科研主要基地。

  时迁势易,当今的中国面对新常态考验,迫切需要找到转型升级之路。秉承“三线”建设精神的四川,再次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2015年,正是依托“三线”建设打下的雄厚基础,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台阶的四川主动请缨,成为全国唯一以军民融合为突破口的省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不到两年,四川就梳理出21条可在全省推广的全创经验,其中包括军民融合在内的8条经验近期有望在全国复制推广。



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仪式暨建设动员大会在成都举行。新华社记者刘坤摄(资料图片)



  今年4月获批的四川自贸区肩负159项改革任务,挂牌伊始就推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220项涉企审批“一站式”通关。在建设国家级天府新区过程中,省市两级政府更是主动向手中权力开刀:四川省减少逾五分之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成都市一口气砍掉298项“五花八门”的证明。

  “西部内陆地区正从单纯的依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转向全面激发经济内在活力,改革动力空前。”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

  身处内陆曾是四川发展的最大短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共识,地处历史上南北丝路交汇点的“天府之国”迎来了“向西”“向南”开放黄金期。

  从设立之初就定位在“一带一路”开放前沿的天府新区,日益吸引着全球投资创业目光,入驻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77家。最初被大熊猫吸引而来的荷兰青年博思马,开发出“熊猫博士餐厅”App得到了世界各地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泸州港,1年60万标箱在这里进出,昆明、昭通、六盘水、武汉、南京,越来越多的省外企业选择泸州港。270多公里外的成都国际铁路港,长长的列车被小山般堆积的货箱遮得看不见身影。随着两大港口纳入自贸区,上海—泸州—成都—中亚、欧洲,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新丝路正加快形成。

  “三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加快了四川发展动能转换: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突破1.6万亿元,实现5年翻一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超过50%。

  从“三线”到“三区”,四川半个世纪的演变正是中国国情的浓缩:这里既有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有被视为“中国贫困角落”的边远民族地区。如何在底子薄、欠账多的后发展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发展转型考题?“‘三区’建设是时代赋予四川的历史使命,四川的探索对西部转型升级、拓宽中国经济回旋余地有重要意义。”汤继强说。(记者 惠小勇 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