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要武村:贫困帽子摘掉了

08.11.2017  01:58

 

11月2日,仁寿县双堡乡要武村,看到明年就将挂果的90多亩成片柑橘园,业主叶建军、村干部和曾在这里任村“第一书记”的仁寿县财政局农财股股长郑建良喜上眉梢。

叶建军在双堡牌坊周围的3组、4组流转土地种下果树,为来村旅游的人们提供一个采鲜的好去处。与叶建军一样,黄建也在3组、8组流转土地种植了八九十亩柑橘,有60多亩明年也将挂果。他们说,之所以敢流转土地种果树,是因为要武村实施了多个扶贫项目,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大改善,目前实现户户通水泥路。

市级贫困村要武村地处荣威山脉末端,以丘陵为主,有分别建于清光绪七年(1882年)和光绪八年(1883年)的“节孝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14年年底全村也只有两条水泥路不足4公里,还有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全村先后投入省、市、县各种扶贫资金上千万元,修通村组及入户水泥路近10公里,修观光路、整治山坪塘、建蓄水池,极大改善了全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再依托坐落村中心地带的双堡牌坊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最终把戴了多年的贫困帽摘了下来。村里59户贫困户脱了贫,另两户贫困户今年底也将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之初,联系要武村的仁寿县财政局将熟悉农村工作的局机关干部下派驻村任第一书记,找准致贫原因,集体研究寻找适合政策的扶持项目,给予大力支持。联系要武村的市审计局也深入村组、贫困户家中了解并规划扶贫计划。两联系单位38名党员长年结对帮扶,尤其是扶贫中出现突发事件,两联系单位领导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

落实要武村易地搬迁贫困户时,有一村民不了解政策,影响了村委会的正常运行。得知这一情况,联系该村的市审计局和县财政局领导迅速赶赴现场,经过了解和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最终让这一村民搬出村委会回了家。

提起要武村的脱贫,在那里任了两年“第一书记”的郑建良感受良多。

由于村两委班子自身不过硬,公信力缺失,群众观念又多陈旧,项目争取到了,却难以真正落地。村两委和“第一书记”齐心协力,找本村德高望重的村民和村民代表座谈,并带他们到发展得好的其他乡镇村学习、参观,改变他们的陈旧观念,争取他们的支持。最终,一个个扶贫项目得以落地生根:投入200多万元,易地搬迁20户;投入100多万元,铺筑通往牌坊的青石板路,另修一条水泥路连接青石板路和大公路,还配建一个停车场;投入30多万元,发展种养殖业,实现一户一个增收项目,让贫困户实现稳定收入而脱贫……2组的贫困户徐志安夫妇,一个身患疾病,一个有残疾,还有两个子女。通过扶贫,丈夫在外种地,妻子在家喂猪。2015年出栏大肥猪10头,2016年出栏6头,今年已出栏5头,子女读书的费用也全免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并实现了脱贫。1组的贫困户许武军,由于没有多少文化,又无一技之长,家住山区,得到扶贫政策的扶持,利用山区青草多的优势放养商品牛,2015年就出售牛7头,现在又喂养了10多头,此外,还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禾加场镇住进了新房。

郑建良深有体会地说,扶贫扶志,的确不是一句空话,这个“”的内容也很多,不仅仅指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