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为未成年人撑起一把“保护伞”
四川在线眉山频道讯(记者 梁睿瑶 李嫣)作为四川省第一的人口大县,仁寿县外出务工人员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留守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安全问题。2013年,眉山市确定仁寿县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县,并在一年后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为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撑起一把值得信任的保护伞。
问题:家庭监护的缺失
记者从仁寿县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了解到,从2014年起至今,保护中心救助了121名未成年人,其中来自乡镇的未成年人居多,大部分都有辍学现象。
“这些未成年人主要的问题是贫困、厌学、贪玩,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家庭监护的缺失。”保护中心负责人钟剑说,救助的未成年人多来自留守、单亲家庭,80%左右的救助对象是流浪未成年人。
2008年,仁寿县建立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通过长期的救助、观察,发现造成未成年人离家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温暖缺失、经济原因和成年人携带。“有的成年人会带小孩出去流浪,教他们偷盗、抢劫,引上犯罪道路。”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2014年,保护中心升格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将救助对象分为8类,孤儿、留守儿童、患重大疾病儿童、失(辍)学儿童、生活无着儿童、不良行为问题儿童、残疾儿童以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经过3个月的摸底排查,保护中心确定了11012名帮助对象,并建立八类困境未成年人救助台账,通过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对帮助对象进行动态监控。
救助:为困境中的女孩排解心理难题
在摸底排查出的上万名救助对象中,保护中心进行了分批次、分阶段的救助,首先确定了181名重点对象。13岁的女孩小妮便是其中一个。
小妮3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长期患有糖尿病,一直在外务工。由于没有祖父母,小妮上学期间住校,放假了就辗转借宿在不同的亲戚家。13岁的年龄,正是心理敏感的时候,亲戚之间的闲言闲语、同学的议论和寄人篱下的生活,给她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亲戚常常谈论,说她母亲生她的时候得了病,才因此去世的,在学校也会受人欺负,她父亲根本没法对她疏导教育。”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王林告诉记者,2014年4月,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入户调查,关注小妮。专家对小妮进行了心理评估,发现她郁闷、焦虑情况很严重,甚至出现了幻听、幻觉。
在调查期间,家长都要求不要与子女见面,确定子女情况后,再请心理老师进行定期辅导。7月7日,小妮的父亲将暑假中的女儿送到保护中心,托付给工作人员。
据了解,在保护中心,小妮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除了专业的心理辅导,保护中心常常带小妮参加社区活动,让她与同龄人一起玩耍。9月开学后,小妮将回到学校,而心理辅导会一直持续。
格局:“政府 社会 家庭”三位一体
在王林看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要将三者联合,才能形成一个有效、完整的保护网。
2014年6月24日,10岁的小刘第四次来到保护中心,他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了。小刘家里父亲智障,母亲离家出走,年迈的爷爷无法照顾他。年幼的他,很早就开始“闯荡”社会,偷钱、偷烟去上网,常常被送进派出所。每次派出所民警将他送到保护中心,他还挺乐意,在保护中心接受法制教育时也很听话。工作人员问他,想家不?想家就送他回去。他回答:“不,还想待几天。”
“像小刘这样的情况还很多,2014年至今,我们救助了97名流浪未成年人。”钟剑说,家长不配合不负责,使这些流浪孩子经常多次送进保护中心,教育、安全都难以保证。只有政府、社会、家庭的全力合作,才能真正解决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明年我们会着重研究这个情况,积累个案经验,思考解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