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力 什邡16岁流浪少年走进校门
米小佳利用暑期时间学习钢笔字
隐峰敬老院工作人员帮米小佳辅导作业
四川在线—德阳频道讯(何小米 张文韬 记者 张渔) 16岁上小学1年级,这在今天并不多见,而在隐峰镇学校就有这么一位“大学生”,她叫米小佳。米小佳是一名孤儿,自小被父母遗弃,幸得好心婆婆罗克秀收养,而罗克秀患有轻微精神疾病,一直带着小佳在外流浪。
2012年,罗克秀和小佳被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工作人员送回隐峰敬老院,敬老院工作人员四处奔走,解决了小佳户口的问题。2013年9月1日,在民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小佳终于背上书包,踏进了她梦寐以求的校园。
好心婆婆收养 开始15年的流浪生活
罗克秀家住隐峰镇万和村,育有一儿一女,患有轻微精神分裂症。17年前,罗克秀发病,离家出走,过上了乞讨流浪的日子。后来,病情慢慢好转,罗克秀在陵园路菜市找了份打扫卫生的工作,并在菜市旁租了一间小屋住下来。
一天,罗克秀正在打扫卫生,一位老大爷将一个几个月大的女婴送给了她,并告诉她说孩子是在垃圾堆里捡到的,因为看她孤苦伶仃,想着有个孩子做伴儿也好,便交给了她抚养。
罗克秀见到哇哇大哭的孩子,很是欢喜,决定留下孩子,还给孩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米小佳,希望她长大了亭亭玉立。“10多年,我跟婆婆相依为命,小时候,婆婆扫地,我就跟在婆婆后边。后来我大点了,就在菜市场旁的饭馆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赚些钱贴补家用。”米小佳回忆道。
米小佳告诉记者,以前看别的孩子上学读书,自己非常羡慕,很期盼哪天能和同龄人一样背上书包步入学堂。可是婆孙两生活条件本就艰苦,维持正常生活都很困难,更别提上学读书了,小佳很懂事,将读书这个念头深深的埋在了心底,平时帮着菜市场旁的饭馆端端碗、洗洗盘子、扫扫地挣一些零花钱贴补家用。
直到2012年10月,罗克秀的儿子经过四处打听,得知母亲在陵园路菜市场,便想着接母亲回家养老,但当找到母亲罗克秀时,他发现母亲收养了一个女孩,如今都已15岁,他立即与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取得联系,在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罗克秀和米小佳被送到了隐峰镇敬老院。
符合条件 以孤儿身份常住敬老院
来到敬老院,院里的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米小佳的情况后,及时与民政部门进行了沟通,小佳的情况完全符合孤儿的条件,民政部门每月给予了1000多元的生活补贴,由于镇上没有孤儿院,所以小佳便在敬老院安顿下来。
安顿好米小佳后,罗克秀的儿子准备接母亲回家,可是罗克秀却与孙女难舍难分,说什么也不愿离开孙女。“当时,婆孙两难舍难分,我们也不忍心,最后就与罗克秀儿子达成协议,让老人在敬老院寄养半年。”隐峰镇业务院长黄通安说。半年后,罗克秀因为精神分裂症发作,儿子遂将其带回家休养。
刚到敬老院那段日子,小佳很少和旁人交流,更不愿意走出房门,这急坏了敬老院里的几位阿姨,“我们看她不和旁人交流,心里很怕这孩子闷出什么病了,我每天都把女儿带到敬老院来,让她去和小佳玩,渐渐的小佳也变得活泼开朗了。”敬老院工作人员赵永兰说。
每天天一亮,米小佳就早早的起床,帮着敬老院里的阿姨打扫卫生、洗菜,“孩子特别懂事听话,我们都把她当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赵永兰告诉记者,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流逝,他们都发现小佳因为没有上过学,对于很多东西都一无所知,黄通安更是将这件事看在眼里,放在了心上。
“要想读书,首先必须要有户口,为了小佳这户口我可没少跑。”黄通安笑着说,又是写情况说明,又是去派出所开证明,几经周折,小佳终于有了户口。2013年9月1日,黄通安拿着小佳的户口簿带着小佳,急急忙忙的赶往隐峰镇学校给小佳报名,小佳被分到了一年级一班。“报名那天,我特别高兴,拿着向往已久的课本,我开心极了。”米小佳说。
关爱汇聚 孤儿不孤单
“因为小佳没有什么基础,所以从一年级读起走。”副班主任唐小红说,米小佳在学校学习特别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和小朋友们相处也很融洽,小朋友们都亲切的叫她“小佳姐姐”。
生活上,小佳很节约,从不乱花钱,2013年学校组织给一位患有血癌的小朋友捐款,小佳将自己攒的零花钱全部都捐了出去。
因为小佳没有亲人在身边,唐小红对小佳的生活也格外照顾,经常跟小佳交流谈心,“除了学习,我还经常悄悄给她讲一些生理卫生知识,教她学会爱卫生的好习惯。”
“小佳的眼睛一直有些斜视,为了及早治疗,不给孩子留下后遗症,去年我带她去德阳眼科医院做了治疗,当时花了大概5000元,民政部门也全部进行了报销,现在政策真的太好了。”黄通安告诉记者。
考虑到米小佳的生活情况,唐小红翻阅了各种教育资助政策,希望能找到一条小佳符合条件的政策,帮助小佳顺利完成学业。“小佳的情况符合‘春晖成长计划’的条件,我把她的资料整理了然后上交什邡市教育基金会审批,没多久,审批通过了,‘春晖成长计划’每年会给小佳发放一笔3000元的生活补贴。”唐小红说。
采访结束,与小佳临别时,她告诉记者,在别人看来她可能是不幸的,但是婆婆的好心收养、叔叔阿姨老师的关爱、惠民政策的帮扶……这一股股暖流,让她倍感幸福。